“十三五”期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各地政府发挥合力,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推动资源配置和企业行为的市场化,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世界银行曾经发布的一项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这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具有何其重要的价值。为了更加优良的国际营商环境,中国政府及社会各界一直为此不懈努力。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数据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已经攀升至第31位,连续两年入列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
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背后是殊为不易的艰辛付出。“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营商环境包括四个维度: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可见营商环境是一项包含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法律要素等多重内涵,并且设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等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中国能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并且在短期内实现大幅度提升,充分显示出中国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更是面向未来再出发的机遇和信心所在。
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证明了中国承诺的掷地有声。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要“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营商环境不但关乎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关系着大量在华投资兴业的外资外企的切身利益,更是中国对外吸引力、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中国先后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等法律法规,2016—2019年,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与营商环境相关的政策文件就达到50余项,“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工作流程不断优化,中国市场对外资外企的吸引力持续增强。最近有调查显示,99.1%的外企表示将继续在华投资经营,89%的欧盟企业不会考虑把产业链撤出中国,中国仍是大部分欧洲企业的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这些都是世界给中国经济投下的“信任票”。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哪里的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去,企业就往哪里聚集。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巨大影响,在此背景下,不断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给中外投资者送上“定心丸”,不但对中国经济前景至关重要,也能够为全世界创造更多机遇,从而以中国自身发展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中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胡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