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时间已经过半,目前还有部分地区没有脱贫,数百万人存在返贫致贫风险,更有疫情、洪灾的叠加,这些都为最后的冲刺设了一道看不见的“障”。
清除障碍从哪下手?怎么搬?都需要思考。全面小康,正因为“全面”,所以工作涉及到千条线。但拎住了重点,找准了发力点,就能事半功倍,让全面小康如期实现。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民族地区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的关键一役,也是当前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从政府到企业,从就业“牵线搭桥”到产业创造更多“饭碗”,各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现了企业有工人、劳动力有出路。精准对接就是精准“输血”,加大产业扶贫就是提升“造血”功能,产业发展有活动,脱贫攻坚才能有动力。眼下,一些地方将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脱贫与解决城市“菜篮子”“米袋子”问题相结合,销售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消费扶贫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相结合。种得好,卖得出,拓市场,以消费需求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全面小康,代表更高质量和水平的生活,也意味着对资源能源需求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更高要求。有人说,满眼青山绿水,身边鸟语花香,这是全面小康的“幸福标配”,用绿色铺就全面小康幸福底色,已经成为共识。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为了恢复经济,环保是否应暂时让行?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不仅不能让行,还要做得更好。一方面,坚持绿色产业优先,用足生态建设政策,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对症下药抓好生态综合治理。另一方面,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源、土壤等资源,让生态“民生工程”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眼下,全面小康到了最关键的时间节点,补齐短板是重中之重。不必讳言,我们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依然存在。全面小康,只有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都达标,才能真正算是全面小康。如果在总量和速度上达标,但人民群众关心的污染、民生等短板问题没有解决好,就不能说真正实现了目标。“手长脚短,或是脚长手短”都不是“全面”的“健康”状态。正因如此,我们还要在科学评估进展状况的基础上,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进行认真梳理,逐一改善和解决。
长风过隘口,奋斗正当时。找准冲刺全面小康的发力点,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念,以攻城拔寨的斗志,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克难上之难、攻坚中之坚,我们才能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洪水造成的损失补回来,让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变为现实。(陆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