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放大“逆周期”揽才效应
2020-07-22 08:5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陈立民  
1
听新闻

“挤出10亿元,宁聚10万人”。南京再放引才“大招”,面向硕博研究生等优秀人才推出就业见习制度,通过每月发放3000元见习补贴、给予“0租金”创业扶持、留人主体同获奖补等一系列举措,为企业购买人才“入场券”。如此“奥利给”的暖政,无疑是提振就业市场的一大利好消息。

眼下,疫情“余威”犹在,高校毕业生总量又创新高,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很多企业对用工抱持审慎态度,或缩减规模,或延后计划,甚至降低薪资。南京却“逆势进击”,敢砸“真金白银”、诚邀“精兵强将”,这种胆识和魄力,令人印象深刻。从大的层面看,通过政策激励引导,促进就业创业,是为国家分忧、帮企业纾困的主动担当。就自身而言,打破常规“逆周期”揽才,也是基于城市发展的战略考量。在这个节骨眼上,打赢“时间差”,备好“提前量”,找准“匹配点”,招引人才的质量和效率无疑大大提升,城市发展也会打开更多想象空间。这种思路和眼光,同样给人启示。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寻常时期如此,特殊时期更是如此。实际上,在多重不确定性因素交织的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缩减了,而是增多了。这不仅因为人才是第一资源,更在于城市要增强“免疫力”,提升内生韧性,将更加倚重于人才梯队的完备和高层次人才的储备,这也是应对不确定性挑战的通用法则。招引人才是每座城市都绕不开的议题,其实一些地方并非不想引才揽才,只是忧于“钱从哪来”。的确,“逆周期”揽才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宁可政府再紧一紧,宁可缓建一批项目,也要在引才上再加把劲”的政策指向,显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样本。

综合来看,各地人才需求的缺口,有些是显性的,有些则是潜在的;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差异性的。就我省而言,顶尖人才不足、人才活力不强,是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一大桎梏。加之疫情带来产业结构的重新洗牌和人才流动的显著改变,人才结构性问题更为凸显。破解这一难题,不妨换个思路。我省近日出台的《关于开展青年人才培养集聚专项行动的意见》,就着眼于吸引全球青年人才来苏干事创业,为青年人才从“起跑”到“起飞”保驾护航。这也是一种提前储备人才、累积创新优势的“逆周期”思维。

招引人才,本质上是一种基础性工程,也就是所谓“潜绩”。招引人才就是投资未来,效果未必立竿见影,影响却是非常深远。也正因如此,更要把握好当下和长远的辩证关系,在布局、落子和调整中寻求契合点。城市和人才的最好关系,就是共同成长、互相成就。既要利用“逆周期”方式涵养人才“蓄水池”,还要将“逆周期”效应最大化,深入考量怎么留住人才、怎样人尽其才,不断实现人才和城市的协调发展,让城市和人都能各有所获、步步向好。(陈立民)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