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地评线】紫金e评:“1.5号桥”能否少些再少些
2020-06-27 07:0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杨 丽  
1
听新闻

苏南一城市的市委书记最近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地说,城市道路命名应该多点文化内涵,我们有些道路到现在还叫“经七路”“纬八路”,虽然也不是不可以,但总感觉缺了点味道。

这一感慨让人想起几年前,某市建了一座桥,因为是在1号桥和2号桥之间,建设期间给这座桥起了个工程名——1.5号桥,虽然后来更名为“北城大桥”,但市民已经习惯了1.5号桥的叫法。据称,该市还有两座桥被称为“0号桥”和“1.75号桥”,都与1.5号桥的出处相似。

规划和建设中使用的名字,可以说是“乳名”。道路桥梁建成了,“小孩”长大了,依然叫“乳名”而没有“学名”,这样做是不是对“孩子”不太负责任?现代城市管理贵在精细,要下足“绣花功夫”,如此命名是否有违“精细管理”的主旨?

地名、道路名、桥梁名,是一座城市的识别符号、形象载体。名字取得不好,一旦要修改,不仅会给百姓带来很大的麻烦,还会产生巨大的修改成本,因此,取名不可不慎。“经七纬八”也好,“1号2号”也罢,这些“乳名”过于随意,缺乏文化内涵,难以体现城市的个性,而且识别度不高,容易落下“千城一面”的印象。

有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会出现2万个以上新地名。这其中,有些命名是成功的、可取的,但有些也存在一些不足。有的拿个数字当“学名”,缺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有的盲目采用“洋名”,让人不知身处何处;有的一味追求所谓的“文化味”,走向另一个极端,文绉绉的让人记不住。

道路桥梁的命名怎样在文化底蕴、地方特色和容易识记之间取得平衡?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但至少可以把握几条:一是命名应该多听取专家的意见,让了解本地历史文化的人参与进来,共同讨论;二是应该多听听市民的意见,凝聚大家的智慧;三是名字起好了,不妨先公示一下,看看大家的反映;四是命名要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充分考虑到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方面现在城市建设节奏快,地名不够用,另一方面,很多很好的老地名却在不断消失。据统计,苏州已有1000多个历史地名消失了,比如随着干将路的建成,干将路沿线的多贵桥巷、鹰扬巷、双成巷等就只能留在“老苏州”的记忆中了。能不能让老地名在城市建设中“重生”,留住原住民的乡愁?总之,只要多想办法,“1.5号桥”这样的名字就一定会少些更少些。(杨 丽)

 

标签:
责编:郭蓓 袁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