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姑娘”发威,江苏首轮降雨来势汹汹,第二轮强降雨已在路上。全省各地迅速启动防汛排涝应急响应:南京对城市主要易积淹水点“一点一案”制定应急措施;南通全力降低河道水位;镇江多名市政人员在易积水点连夜值守,应急抢险人员24小时在岗待命……应该说,各地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有备有序。
大雨之中,不乏温情。在南京雨花台区蓝筹谷小区,一位六旬大妈突发心脏病,正在附近排涝的消防员蹚水赶来救援,与警方联手开展生命接力;孩子赶不上9点的考试,家长无奈求助,南京交警五大队民警驾驶摩托车将其送到学校……这些坚守岗位者,成为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场暴雨,既检验着城市的应急排险能力和社会治理成效,也显现其文明成色。
但不得不说,暴雨还是在一些城市捅出了“窟窿”。道路积水、隧道积水、窨井喷水、小区停电、汽车损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市民出行与工作。显然,城市体量快速增长和城市规划相对滞后的既有矛盾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平素光鲜亮丽的城市,在暴雨冲刷之下还是显得有些狼狈。城市何时才能彻底摆脱这些尴尬?城市管理应如何聚焦发力?无论是对城市决策者还是建设者、管理者来说,这都是一道难以回避的现实考题。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在湖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针对疫情防控的讲话,在暴雨肆虐的当下仍具警示意义。一个“针尖大的窟窿”就能“漏过斗大的风”,一旦这样的“小窟窿”多了,就有可能发展成“大窟窿”,让城市凌乱无序;只有迅速堵牢这一个个“针尖大的窟窿”,才能筑牢城市安全的“防火墙”。
补“窟窿”,先要找准破口之处,继而“穿针引线”。应该说,过去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并非不够重视,也不缺少投入,但的确有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不当决策,有一些“花了钱派不上用场”的盲目决策,也有一些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短视决策。
未雨绸缪,何况大雨已至。上周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透露,我国已全面进入汛期,局部地区正在发生洪涝灾害。而本周,江苏成为全国降雨中心。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以“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忧患意识,以在疫情防控中得到检验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做法,为迎接暴雨“大考”做好准备。期待各项工作中都能少一些侥幸、多一些实干,少一些“窟窿”、多一些风景。(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