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常州、镇江不约而同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常州吹响“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的集结号,镇江则定位为“国内知名的网红城市”。两个城市都提出,用旅游的理念规划城市,用景区的标准经营城市,给人启发,催人思考。
一直以来,城市发展旅游业习惯于“景”上添花,砸下真金白银,开发出一个好景区,以此吸引游客。常州这座从未出土过恐龙化石的江南城市,通过“无中生有”打造出以恐龙园为首的主题乐园矩阵,一举撬动当地旅游产业的逆势崛起。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着力发展全域旅游,喊出“城区即景区”的口号,建设城市中心公园,恢复古城区建筑风貌,打造商业步行街,这种以“城”相待的新模式正在成为一种潮流。
从“景”上添花到以“城”相待,原因至少有三:一是休闲度假游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根据旅游消费发展的规律,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休闲游骤升;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游渐旺。早在2008年,我国人均GDP就达到3266.80美元,旅游业进入休闲度假游发展阶段。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看景观、逛乐园,更希望深度体验地方风土人情; 二是景区与城区的割裂影响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过度依赖开发景点,既容易造成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景区闹哄哄,城区静悄悄”的情况,结果游客黏度不高,“头回客”难成“回头客”、“过路客”难变“过夜客”;三是旅游正在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测算,旅游业每投资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5至10倍的投资,国内几乎所有省份以及80%以上的市县,都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从激烈竞争中争得一方天地,需要城市自我突破,实现从“旅游城市”走向“城市旅游”,从“经营景点”走向“经营城市”的转变。
以“城”相待,首先要调整思路、更新理念。今天游客到一个地方,不只是看传统意义上的景点,有形的大街小巷、社区空间,无形的历史、文化、风俗,都可以成为“桥上的风景”。如果仍然葆有“门票经济”的惯性,仍然拘泥于“抓旅游就是抓景点”的点状思维,仍然固守于“把城区仅当作景区服务配套”的做法,就可能束缚自己的手脚、压缩发展的空间,在新一轮竞争中落后于人。要坚持“大旅游”理念,把整座城市作为一个大景区建设和经营,实现抱团发展、协同发展,努力擘画“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融合发展蓝图。
对景区来说,特色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做到以“城”相待,就必须在特色上做文章。城市特色在文化,而文化体现在细节。细节到位,城市的特色也就出来了。这细节,既可以是小巷深处的一处清幽之地,街角一家别具一格的书店,也可以是旧城区一幕最寻常不过的市井生活。凸显城市特色,一方面要深挖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点,推进城市“微更新”,充分展现城市的历史人文蕴涵;另一方面要敏锐捕捉年轻一代的“感觉”,努力找到城市与旅游者彼此匹配的“标签”,拥有穿楼而过轻轨的“魔幻”重庆就是典型案例。
无边光景一时新,景区最忌一成不变。比如,迪士尼一直采用“三三制原则”,每年更新1/3、保留1/3、淘汰1/3的游乐设备,诞生了“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游客的重游率达到50%以上。做到以“城”相待,也当打造“逛不完”的城市。空间上,可把城市景区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时间上,可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把夜游、夜食、夜购、夜娱加以充分整合;季节上,可打造类似春季踏青赏花、夏季纳凉避暑、秋季登山探幽、冬季汤泉滑雪的全季套餐。此外,既然整个城市都是景区,那人人都可以是导游,可以让历史学家给游客讲述城市典故,让摄影家带着游客拍摄四季美景,让烹饪大师与游客一道品尝舌尖美味……城市的“美”让生活其间的人来描摹,文化的“异”让懂得文化的人来诉说,我们就有看不尽的城市美景,讲不完的城市故事!(颜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