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希望工程。他指出,在党的领导下,希望工程实施30年来,聚焦助学育人目标,植根尊师重教传统,创新社会动员机制,架起了爱心互助和传递的桥梁,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圆了上学梦、成长为奋斗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材。希望工程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9年,由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希望工程,是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一项公益事业。其宗旨是建设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30年来,希望工程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承载着无数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涌的江河大川,希望工程成为“中国力量”的另一个注脚,也彰显出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引领价值观。1989年10月,时年93岁高龄的革命老人帅孟奇率先为希望工程捐款人民币2000元,这是希望工程收到的第一笔个人捐款。在革命老人的带领下,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2018年5月,84岁的“希望老人”周火生,从江苏昆山出发,第100次走进安徽金寨,将募捐钱款和物资送往大山里的希望小学。30年爱心涌动,不仅筑起了精神的高地,也夯实了文化自信的基石。
爱心与善行从来都不求回报,而是在每个受助者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而后生根发芽。1989年10月,希望工程首次资助就读证颁发,张胜利接到“沉甸甸”的资助就读证,人生道路就此发生转折。1997年,张胜利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回乡任教。为了铭记希望工程,张胜利给女儿取名张希望。高尚的施助犹如春风化雨,于润物无声中传递真善美,不断为社会添火加柴。
“乐于助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30年来,“让每个孩子不再因为贫穷而失去课堂”的朴素理想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随之而来的是爱的复制和善的延伸。截至2019年9月,全国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捐款152.29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9.42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95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工程所成就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希望,而是民族的希望。站在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无论是爱国情怀,还是崇文重教传承民族文化根脉的百年大计,正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与十足底气,让希望工程“生机勃发”。爱心之火生生不息,最能体现境界的是情怀,最能打动人心的是真情。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把全体人民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紧紧团结在一起,越是深入咀嚼,越能品味到文化自信厚积薄发的力量。
蓝色的心形海浪上一轮红色的太阳,配上“希望工程”四个字,希望工程的标志意为“托起明天的太阳”。30年来,希望工程如远方的灯塔,照亮了孩子们的前行之路。真情处处盛开,爱心绵延万里,用我们的文化自信,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自信,为贫因地区的孩子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让青少年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相信,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