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仰望星空”不再成为一种奢望,成都日前出台《中心城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划》,提出将划定“暗夜保护区”,减少城市光污染源。
“暗夜保护”理念在环保领域已有所实践。比如,人迹罕至的西藏阿里和那曲,是我国首批得到国际组织认可的暗夜保护地;在湿地之都——江苏大丰野鹿荡,也设立了“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而作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成都对“暗夜保护区”的规划显得很有超前性、示范性。
自从发明了电灯,城市的夜晚变得越来越亮。有一种说法认为,城市的亮度与其经济发展程度成正比。的确,在夜间的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晰看到,灯火耀眼的区域,往往是经济实力强劲的区域。一个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城市,其运转相对更为便捷高效。然而,在越来越多的城市致力于打造“不夜城”的同时,光污染、噪音污染等一系列负面效应也有所显现。数据显示,我国有32.5%的人无法看到夜空中闪烁的银河,有11.9%的人看到的夜空是完全光亮的。光源干扰对人们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同程度损害,成为新的“健康杀手”,也成为自然环境的重要污染源。鉴于此,“暗夜保护区”的划定,很有现实针对性。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浩瀚星空是许多人向往的壮观美景,虽然规划“暗夜保护区”的初衷很美好,但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城市注定不会退回到原有的“黑夜”。怎样在保障城市正常运转、人们日常所需基础上,平衡进与退、快与慢、动与静的关系,还需要审慎严谨的规划设计,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科学考量。(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