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哑语表演”怎能草草收场?
2019-07-29 09:1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7月28日上午,针对媒体报道“河南省一家民办中学修校舍遇山东问题水泥”事件,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台儿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就“问题水泥监管人员表演‘哑语’一事回应称,涉事者是台儿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员。7月15日,该工作人员到河南鹿邑参与水泥检验的取样工作,“这种情况的发生,无论如何是十分错误的。已对该同志提出了严肃的批评教育。”(7月28日 澎湃新闻)

  老话说的好:“言多必失”。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宁愿选择“沉默是金”。但是,这说的是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对于政府工作人员并不适用,甚至不能用。而这位工作人员看似高明的“哑语表演”,实则更加令人气愤。无论是面对公众的情绪,还是面对舆情的发展,这种小丑级别的表演都是“火上浇油”。

  虽然现在这位工作人员已经受到了严肃的批评教育,但是这样的惩罚公众好像并不买账。看上很坦诚、直面采访,实则是弄虚作假、糊弄公众,这样的官员批评教育一番就能“长记性”?答案自是否定的。以往很多典型案例给出警示,问责如果缺乏力度,有较大几率助长更多违纪违法问题。按照党纪国法的相关条文做出严肃处理,才是正确的处置方式。诚然,不应该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也不能动辄得咎。但是处罚不能高举轻放不但不能以儆效尤,还会助长不正之风。

  此外,能对调查组侃侃而谈,为什么面对舆论监督就成了“哑语”?仅仅是调查结果,本应坦诚的事情,不敢说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是有更大的问题,还是真的害怕自己言多必失?这背后的故事不能随着批评教育而结束,公众需要答案,需要说服力。

  任何惩罚都是手段,不是目的。惩罚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是给人以警示。严管才是厚爱。对于批评教育的处罚,要想服众,还需给出更多的处罚依据和解释说明。而且,故事该如何继续还该继续走下去,事件还未结束,问题仍需解决。公众是因为关注事件才关注到了“哑语”官员,所以最根本的还是事件本身,而且“哑语”官员这个插曲也该走得明明白白。(文/郭静)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