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针对会议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开展意见征求,还要求直奔问题“说干货”。没想到平日里频频吐槽“会多”的单位,大多数反馈的却是“无意见”,令人大跌眼镜。
会议过多,可以说是当下机关工作中的常态。一个政府部门平均每月参加一百多个各类会议,已属稀松平常。开会时间过多,必然挤压沉下身子抓落实的时间,但平时里饱受开会之苦的下级部门单位的干部,面对上级的意见征求却“无意见”,显然是言不由衷。把上级部门征求意见、听取心声当成“走过场”,这本身就是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
会议过多过滥的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自然有其复杂的成因。这就需要多听听下级部门和单位、尤其是基层一线干部的真实感受,以便将会议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分析得更精准、梳理得更到位,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分类施策。明哲保身的“无意见”,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有可能助长会议形式主义的蔓延。
不愿意直陈上级会风方面的问题,不愿意说出自己对于会风问题的真实感受,一方面,缘于一些干部怕得罪人的心理,担心把问题点得太清楚太明白,会得罪上级部门的领导;另一方面,则说明有的干部虽然表面上嚷嚷“会多”,实际上已经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的工作方式,因而对于解决会议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并不愿意多动脑筋、真下功夫。
当面不说、背后乱说,折射出一些干部在政治原则上出现了偏差,对政治生态的危害性也是不言而喻。一个讲政治、负责任的党员干部,面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该做到的是积极地向组织提出意见建议、推动问题解决,而不是不负责任地背后批评。也只有上下联动、共同发力,才能有效防止和杜绝会议形式主义的滋长蔓延,推动工作作风进一步实起来、严起来。
基于此,对于无意见反馈的单位,上级领导不妨换一种方式了解情况。比如,实地听取一下这些单位的干部群众有关会议质量提升的意见建议。如果这些单位确实有创新工作方式、提升会议质效的有用经验,还可以推而广之、让其他单位学习和借鉴。如果“无意见”的反馈完全是因为单位干部态度的敷衍,则要进行严肃的批评,让其受到警醒和教育。
当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强调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认真检视反思突出问题,推动问题整改。这就意味着,党员干部面对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绝不能置身事外当“看客”。因此,对于言不由衷的“无意见”,各级党组织不妨探究一下背后的原因和问题。(周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