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上好大学“最后一课”
2019-06-11 08:5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颜云霞  
1
听新闻

  针对备受质疑的“毕业典礼仅让毕业生代表参加”一事,苏州大学日前紧急调整方案,将出席对象更改为“2019届全体毕业生”。大学毕业,是人生一个重要节点,参加毕业典礼是学生的正当权利,“一个也不能少”则体现高校应有的温情。透过这件事,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应该如何给四年大学教育画上一个“句号”?

  大学教育的“最后一课”或“最后一站”,依然传递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价值追求。现实中,不少高校的毕业教育仍有所欠缺,毕业文化有待完善。以举办毕业典礼为例,有的囿于场地等客观原因随意限制参与人数,有的过程僵化、流于形式,有的校长简单模仿他人狂飙所谓“金句”……在行政服务方面,有的高校尚未到最后离校时间就急于清空毕业生寝室,有的为保就业率以扣留毕业证相要挟,有的对学生毕业材料审核不严、漠不关心……

  上好大学“最后一课”,需要多一点仪式感,由此体现一所大学的文化传统和特质,表达对知识、对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通过仪式引导学生加强对母校的认同,自觉形成延续传统和传递大学价值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一点上,国外很多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举办热烈、隆重、庄严、规模宏大的毕业典礼,邀请学生家长、校友等各界人士参加,由各学院院长亲自向身穿礼服的毕业生颁发文凭、授予学位。这样的仪式让毕业生自豪、激动,成为维系学校和学生感情的一种方式。

  上好大学“最后一课”,需要更多的互动参与。通常来说,大学毕业生的人生观念和价值标准基本形成,自主性和独立性更强,高校不妨探索各种互动参与方式,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毕业氛围。比如,清华大学每年举办“毕业纪”无偿献血活动,学子们传承奉献精神及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再如,广州大学去年开展“毕业季,零废弃”行动,鼓励毕业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大家还给环卫工人们留下暖心的小礼物。这样的活动,传递热心公益、懂得感恩的意识,正是大学教育的一种延续。

  上好大学“最后一课”,需要多一点人文关怀。面对就业压力,不少毕业生可能产生一种茫然和困惑,高校适时开展以大学生求职、择业、创业指导为主要内容的毕业文化活动就非常必要。还可以举办一些科技、学术、实践类活动,为毕业生打造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热身舞台”。与此同时,高校相关部门还应有针对性地帮一些毕业生进行积极的情绪疏导。(颜云霞)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