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寒冷的冬天里,一则标题为《烧煤取暖、手写车票、票价1元……这趟开了六十几年的火车是跟不上时代还是无法取代?》在网上热传。这趟60多年来往返于黑龙江的“慢火车”,虽然没有动车组、快速列车的环境和“快节奏”,却以其一如既往的便民情温暖了整个寒冬。
这趟运行于东北雪乡的“慢火车”,与沿途村落居民的生活密不可分,是名副其实的“便民公交”。为了这趟“便民公交”的畅行,列车员每隔七八分钟就要开门立岗,要为一元钱的车票找零、开手写票,为了保证车厢温度还要不停添煤、烧火……便民的背后,是铁路人六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慢火车”里有最质朴的铁路声音。“虽然脸被煤块蹭埋汰,头发上落点灰,但是看到旅客舒适地乘坐火车,心里就暖暖的……”列车员迟克昆明年就要退休了,但他“很舍不得他们”。他的“舍不得”,正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的见证,也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最美缩影。
“慢火车”里有真情怀。对于偏远山区的百姓来说,车厢承载着他们走出去的向往,也承载着他们致富的愿景。以山民的实际需求为着力点,逢站必停,让农副产品更好走出去,让1元钱的交通最大限度造福于民,这样的“慢火车”也是致富路上一个都能不少的真情表达,也是山村脱贫的力量和希望。
1元票价传递满满惠民情。在相对落后的边远山区,票价仅为1元的“慢火车”,也是对低收入人群最好的守护。低至1元钱的票价,运营成本几何?然而,铁路义不容辞扛起了扶贫攻坚的责任。风霜雨雪,酷暑严寒,为了让百姓出行更便捷,在紧跟“快节奏”的同时,铁路仍能放慢脚步,用真情照亮百姓的致富梦。
60多年公益运行,60多年责任担当,60多年几代列车员的付出与奉献,“慢火车”也是交通扶贫的缩影。这样的“慢火车”在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开行有21对,年运送旅客728.7万人次。在2019年1月5日新图实施后,全国铁路81对公益扶贫“慢火车”继续开行。一列列“慢火车”游走于偏远山区,为更多地区输送经济的血液,为更多人民送上致富的福音。
让我们乐见的是,新时代的“慢火车”被赋予了更多新功能。在服务沿线百姓出行的同时,“慢火车”也是方便职工通勤的连心车,是催生旅游热潮的观光车,还是助推经济发展的致富车。唤醒一代代人尘封的记忆,串起一代代人奔赴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慢下来”的时光里,“慢火车”不仅温暖了岁月,也彰显了浓浓的铁路便民情。
这趟开了六十几年的火车是跟不上时代还是无法取代?答案只有一个:为了民需。(文/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