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指标考核莫成“数字游戏”
2018-08-26 06:4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纷纷制定考核标准来推动工作落实,本是一种激励手段,但是一些地方将之视为“万能钥匙”,动辄发文“纳入考核、实行问责”,各种“奇葩考核”“怪异指标”见诸报端,基层干部群众多有怨言。

  比如,有地方“公厕管理标准”明确提出:“苍蝇不得超过2只”;有地方对环卫工进行考核时,列出“一个烟头罚款一元”的细化要求;甚至,某地学校评选优秀班主任用上“控制学生近视、肥胖率”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说起来很容易,但实现起来往往很难。

  脱离实际工作,片面追求各种量化数据,甚至将一些很难量化的问题转化成数据指标,这样的量化考核实在是“难为人”。不可否认,指标考核本身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工具,比如小康、扶贫等工作,不用指标考核很难检验工作成效。但是,指标考核不是一个“杂货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有的考核,表面看是为了检验工作,实际上不过是领导为了刷存在感;有的考核,如何考、考什么,仅仅是领导“拍脑袋”的决定……出现这种情况,与公权力的“任性”脱不开关系。有些部门手握指标的制定权和考核的执行权,开展工作产生路径依赖。遇到问题,提不出解决的实际举措和方法,只想到层层下指标、压任务、作考核,向下推卸责任。如果凡事都考核、凡考核都设指标,落实工作就不免落入套路,导致一些“有心人”通过弄虚作假、数据注水“完成”考核,而那些实干者在指标的重压下疲于奔命,力不从心,本来能干好的事情也没精力干好。

  指标考核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减法,用好了才能发挥效用。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指标,坚持问题导向,抓住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事关公众利益的重点事项,对一些无关紧要或者无法量化的事项应该尽量压缩,推动考核工作从“大而散”向“小而精”转变。同时,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差异和特点,防止考核标准一刀切。

  指标的实现要有切实可行的抓手。对症下药,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抓手就应落在哪里。要实实在在切中要害、层层细化分解任务、一着不让狠抓落实,这样才能根治病症。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永远存在。

  指标的考核还要看群众满意程度。目前,政府的绩效考核主要在政府内部完成,公开性、透明度不够。政府部门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只是部门、单位自己说了算,还必须把监督权、评判权真正交给群众,积极探索开展第三方评价机制,以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如此,才能将指标数字变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让人民期待真正变为人民满意。(杨丽)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