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海绵城市”重建更要重管
2018-08-01 09:0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逢雨必涝”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大“痼疾”,“海绵城市”建设则被看作施治的“一剂良方”。但今年夏季以来,不少地方又出现严重内涝现象,其中不乏“海绵城市”国家级试点城市。人们不禁质疑,为什么一场暴雨就把“海绵城市”打回原形?

  “海绵城市”建设动辄需要数百亿元投资,工期又较长,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种种不便,若建成后仍经受不住暴雨检验,对照“一劳永逸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这一期待,人们自然有疑虑、有不满。

  国内外相关经验表明,“海绵城市”建设贵在有恒。它不是一个单纯的静态目标,而是体现城市治理理念和长远发展方向,贯穿于城市建设始终。况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近些年相对粗放的扩张之后,国内很多地方建设“海绵城市”难度较大,几乎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所以,对于一下暴雨就出现积水内涝,板子不能轻率打到“海绵城市”上,问题症结仍在于建设是否到位、推进是否扎实、政策是否持续。

  目前国内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其一,重面子轻里子。建设“海绵城市”意在形成立体的城市生态系统,但在实践中,有的城市带有浓厚的“示范区”思维,往往重点打造一条道路、一个街区,结果景观工程有了,但下一场大雨就露馅;有的城市把政绩摆在地上,屋顶花园、雨水花园、下凹绿地等绿色设施应有尽有,埋在地下的排水管网、泵站、调蓄池等设施建设则敷衍应付……没有系统性、整体性的规划引领,“海绵城市”建设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二,重建设轻管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多大、能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续管理维护,比如河道及调蓄池的保洁清淤、地下设施的定期清理和检查等。有些城市将植草沟、调蓄池、种植屋面建好之后,并没有常规投入力量进行专业的管理和维护,导致其渐渐丧失原有作用,无法持续展现“海绵城市”建设功效。

  其三,重投资轻运营。“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国家鼓励采用PPP模式解决这方面难题,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可经营性差这一现实,相关政策的持续性堪忧。在实际运作中,绿地、广场、道路改造等项目不能直接产生运营收入,企业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预期收益并不乐观,参与度不高。因此,政府在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财政支持之余,还应注重制定清晰的回报机制,以此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性。

  “海绵城市”是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在探索推进过程中难免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老老实实从现状出发,不作假、不气馁,才有可能真正把好事干好,让我们生活其间的城市不至于轻易因一场大雨遭遇尴尬。(颜云霞)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