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不退贫的“心病”要用“心药”治
2018-04-10 10:2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实施,许多贫困群众、贫困村已达到脱贫标准,但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脱贫不退贫、脱贫不摘帽现象,究其原因,是部分贫困群众和贫困村害怕脱贫,不敢脱贫。(4月9日 半月谈网)

  在《红楼梦》第八十九回中,当林黛玉得知贾宝玉定了亲,气恨交加,病情加重,奄奄一息。可当听到雪雁、紫鹃、侍书三人闲聊时提到“二奶奶说宝玉的事,老太太总是要亲上作亲的,凭谁来说亲,横竖不中用”之语时,黛玉似乎又看到了希望,心神一下清爽起来,等王熙凤来看她已经能够答话了。林黛玉“病的奇怪,好的也奇怪”,其实是“心药”见了效。

  《黄帝内经》讲道,治病“必先治神”。就是说,人生病后既要进行生理性治疗,更要加强心理调治。许多中医学者都懂得“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未病”的道理。

  经过多年的扶贫工作,一些地方的许多贫困群众已达到了脱贫标准,但有的贫困群众担心脱贫后享受不到优惠政策会重新返贫,而隐瞒收入、夸大外债数额,争相装困、扮贫、哭穷,宁愿赖在贫困窝里不退贫。

  贫穷不可怕,怕的是心理贫困。有的贫困群众不愿退贫,是因为存在“心病”。不退贫的“心病”需要用“心药”治。要通过针对性的思想工作,使贫困群众认识到,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脱贫,还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力量,要帮助他们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增强摆脱贫困的内在自觉,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把他们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发出来,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发出内生动力,使之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如果提升不起贫困群众“精气神”,他们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政策、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

  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中要注重产业扶贫,根据当地情况发展致富产业,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扶贫,帮助群众走出“扶贫等于救济慈善”的认识误区,营造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舆论氛围,让脱贫效果稳定长久。

  扶贫包括物质帮扶和精神扶贫,不能重物质帮扶轻精神扶贫,而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特别要为贫困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让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充盈饱满,让扶贫成效得到持续发展和长久巩固,使已达到脱贫标准的群众敢于和勇于摘帽退贫。(向秋)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