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谈及文章写作之道,认为只有“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才能抵达“古之立言者”的境界。“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韩愈对内在修为的重视,常为后世所称道。(1月31日,中国网)
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造福一方、为民做主就是政绩,政绩要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才能得到群众和上级的肯定。
常言道:“学而优则仕”,同理,政绩优异的干部必然得到上级的认可而提拔,因此政绩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政绩是上级聚焦的热点,显然也是下级领导干部们比拼的焦点。
取得政绩,是领导干部们的理想,为了取得政绩,他们都绞尽脑汁。然而,取得政绩并非易事,有的通过“智慧+汗水”能够取得群众公认的政绩,有的政绩却并不如人意。
为了能够得到领导赏识而“拔得头筹”,无论政绩优者、劣者,都乐于在报告材料的“包装上”下功夫,讲究辞藻华丽、琢磨对仗排比,弄得花里胡哨,专班进行研究,通宵达旦进行修改,“虚功”用了不少时间。
诚然,“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汇报材料是文字材料,文字材料就要讲究学法、章法、文法、笔法,一篇好的工作报告,能充分展示真实政绩、先进经验、高明做法,更让与会者、阅读者受益;同样是一篇工作报告,如果罗列事项、文无章法,让人只能够看得出报告者在做事,但并无多少可取之处。可见,公文还是需要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对公文进行“适度的包装”。
而对材料进行“过度包装”、吸引眼球的做法不可取,首先是在材料的“包装上”浪费了大量人力和精力,其次容易出现“注水材料”“虚假材料”;再次是容易造成“以材料取人”的现象,陷入“工作做得好,不如材料包装得很”的误区。
事实上,靠“过度包装”材料晋位者还是大有人在,侧面也说明“包装材料”还是有市场的,让埋头苦干的老实人吃亏,影响党的干部基础。
要维护优良政治生态,让干部“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心一意谋发展”,就得让“过度包装”政绩没有市场,笔者以为,一则需要上级领导干部要及时了解掌握下级工作情况,让“过度包装”原形毕露,让“过度包装”失去“领导市场”;二则党政部门要形成良好的文风政风,不让浮华奢靡文风影响公文,让“过度包装”失去“公文市场”;三则要加强经常性检查考核,以实绩取人,让“过度包装”失去“干部选任市场”;四则要多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的“口碑”“褒奖”说话,让真实数据说话,对“注水政绩”“虚假文章”给予否定,让“过度包装”失去“群众市场”。(杜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