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不妨让“不打招呼”下基层成常态
2018-01-26 09:5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有媒体报道,有部门下乡暗访走进某个“榜上有名”的村子,发现文化广场堆满柴草,村委会办公室布满灰尘。村支书一身酒气地嘟哝道:“咋没提前打招呼就来了?”(1月22日人民日报)

  前几年,听说一位地方领导以记者身份独自来到基层,走访群众,了解真实情况。然后,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这种“不打招呼”下基层的作风,受到当地干群的一致好评。

  下基层调研或者督查,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工作内容。领导下基层调研或督查,一般要事先通知相关部门单位,基层政府则主动为领导确定对象,安排好路线。这样做,对于提高效率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少数地方政府习惯于报喜不报忧,害怕家丑外扬,在安排中总是尽量选择条件好,能够表现成绩、掩盖问题的点,甚至弄虚作假,所以领导只看到“繁荣景象”,很难看到“破败之相”,根本了解不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发现不了存在的问题。领导要避免被某些刻意安排的现象所蒙蔽,就应多留一个“心眼儿”,想办法、找机会以“不打招呼”的方式悄悄下基层。

  “不打招呼”下基层的好处,一是可以不被基层牵着鼻子走,能看到原生态的基层;二是没了层层陪同,直接面对基层群众,更容易听到真话;三是可以减少基层的迎来送往,减轻了公务接待,也不至于影响和干扰基层政府的正常工作。

  “不打招呼”下基层,还能间接促使基层提高工作标准,抓好工作落实。因为弄虚作假易被识破,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到领导来与不来、在与不在一个样,才能真正把基层工作落到实处。领导作风与基层迎接风气得以根本性好转,形成良性循环,可以推动基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不打招呼”下基层,好处很多,操作起来也不难,但有些领导却难以做到,得从思想深处找根源。对小部分领导而言,放下官架子很难,他们下基层对那种警车开道、前呼后拥、层层陪同的做法早已习惯,甚至喜欢那种热热闹闹的场面,自然下基层只能是走马观花。“坐着轿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根本不能发现基层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这种不良作风,深层次的问题是他们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作祟,与科学发展观相悖,必须坚决摒弃和克服。(胡泊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