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论
刘庆传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31个省区市今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情况。其中,排名前三的上海市、北京市和天津市,前三季度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9440.77元、27448.15元和20657.58元,江苏省的人均消费17186.84元,排名第五。
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一直是判断经济增长动力状况的重要指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大,说明经济增长的动力越强。对江苏而言,前三季度人均消费虽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000多元,却比上海少了12000多元,这说明,优化江苏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仍需关注富民工作,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刚刚过去不久的“双11”消费狂欢,天猫、淘宝、京东的总成交额达到2953亿元,创下了新的纪录。在天量的成交额中,出现了值得关注的“纸巾奇迹”:“双11”当天,一家电商平台上规格为每份18盒的某品牌餐巾纸,居然售出惊人的13万份,一天的销量比平时一个月还多出3万份。
实际上,在“双11”的消费狂欢中,“一天买完一年的纸巾”“一次买下两年用的肥皂”的“囤货型”“养育型”消费,占据了很大比例。正如专家所言,“双11”购物狂欢虽然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后百姓强大的购买力,但“纸巾奇迹”等“囤货型”消费的背后,也折射出百姓消费层次还不高、生存型物质性消费多而发展型精神性消费少等现实。从某种程度讲,网民的熬夜“秒杀”、通宵争抢,与街头大妈排队争抢打折鸡蛋异曲同工,都是百姓富裕程度还不够、消费能力有待提升的具体表现。
江苏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一向被视为“富庶之地”。但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两个不相称”的问题却值得重视:一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2016年,最终消费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6%,而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2%;二是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江苏GDP总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却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江苏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产业附加值不高;创业不足,“打工经济”发达而“老板经济”不足;资本在最终分配中占比高,劳动收入占比低,等等。正因于此,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两聚一高”作为鲜明主题,把聚焦富民作为“最应该干、也必须干好”的事情。
在今年的“双11”购物狂欢中,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依次被天猫平台评为最具消费力的省份。在消费力较强县域排名前5个中,有3个在江苏。这其中,有多少是“纸巾奇迹”,一时可能难有准确数据,但在喜人的数据中看到江苏发展的不足、在争抢打折商品的狂欢中感知百姓的富民期待,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对于为政者而言,是一道重要的现实考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不断优化。过去5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由2012年的2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3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5%,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可以预见,消费的拉动力会越来越强,这是发展的大势所趋。对江苏来说,只要顺应大势,采取得力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就一定能在答好富民考题的实践中做出骄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