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16:20,去美国第八天的留学生求助父母怎样做番茄炒蛋,父母先语音后视频教学直到孩子完成。孩子做完菜后只顾着和朋友分享,直到朋友提到时差,才想起此时是北京时间的凌晨,而他还没有回复父母;这边,父母一直没去睡,隔了一个多小时才等到孩子回复。
最近这则广告引起网友热议,许多人觉得广告中的孩子太不懂事,他的父母也太溺爱孩子。如此评价有一定道理,不过,孩子的成长和独立有个过程,在广告最后,留学生发现了问题,观众也能感觉到他的歉疚。人们正是在一次次的感动和歉疚中学会体谅父母、体谅他人,变得懂事。而感动和歉疚的前提是“发现”,假如没有发现、没有意识到父母的付出,那么,可能自己也做过类似“番茄炒蛋”的事而不自知。
笔者有个大学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她是个火爆脾气,经常和母亲在电话里抬杠,有一次神情黯淡地跟我们说,她意外发现,母亲送她上大学回去的那天晚上,因为舍不得住正规酒店,在火车站附近找了个又脏又小的混住客栈对付了一夜。得知这件事后,她觉得自己以前对待母亲的态度真是太过分了。
太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多得一两分的舒适,宁愿自己多出八九分的辛苦,还经常绝口不提;这固然是出于爱和某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但从孩子的角度来讲,对自己与父母的“待遇差别”一无所知,不了解父母的付出,对父母恩情就缺乏深刻的体会,从而很难真正体谅父母,不利于家庭和谐,也不利于自己的人格成长。
谁也不是天生的“熊孩子”,不知道心疼父母。就像广告中的那个留学生,假如他在打电话向父母求助时,父母能责备一句“你知道现在是几点吗?”相信他也会惭愧不已。只是,很多父母说不出这样的话,更有甚者,好不容易盼来了孩子的电话,开心都来不及,哪还有任何不满呢?这往往又加重了孩子的懵懂和心安理得;而当有一天父母想要诉说,孩子是否还能听得进去?
让父母诚实地说出他们的辛苦还是太难了。倘若身边没有一个“提醒时差的朋友”,我们或许永远也不知道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只能用心寻找一些蛛丝马迹。所以,当我们作为观众,鉴赏他人越洋求助番茄炒蛋的不懂事时,应该想到,有些故事,只有旁观者才看得清楚。
吴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