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扬州专门出台加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20条意见,其中全面推行社区干部“星级”评定的制度,有效打破了社区干部的职业天花板。据介绍,此次“星级”评定按5个等级,分别星级化管理社区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其中五星、四星、三星比例分别为总数的10%、20%、30%,四星级以上书记任职年限不少于6年。鼓励高星级社区党组织书记到低星级社区任职,并作为个人晋星的重要依据。(新华日报2017年8月7日)
以前只听说过给酒店评星级、给学校评星级、给农家乐评星级,从没听说过给社区干部评星级的,也正因如此,扬州的这个“大招”一出,立即引来一片喝彩,媒体争先恐后地报道这一新举措,认为此举是对“小巷总理”的“多重关爱”,必将“有效激励”。然而,笔者却觉得这个所谓的“大招”完全是多此一举。
事实上,对于社区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早已有之,有对个人的综合考核,分为德、勤、绩、能等几个方面,评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几档。而对于干部的评定也有着常规的评价,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几档。这些子评价组织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每年都在进行。不管结果是几个档次,无非是12345、ABCDE、甲乙丙丁戊……换个说法而已。扬州推出的星级评定,必然也只是更新了个代号,换汤不换药,看不出来有什么新意。
扬州这次推出的“星级”评定,看得出来,只是由上级部门给“小巷总理”们打分,社区干部当运动员,而市、区、街道的领导成了评委,运动员的好坏完全由评委说了算,当然升迁予取的决定权也在上面的领导,这种体制下能不能评出真正的“星”本就让人疑虑,与以往群众参与的考核相比,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是退了一大步。
社区干部之所以被称为“小巷总理”,就是因为工作千头万绪,琐碎的事情特别多,他们是特别需要减负的群体,过去的各种考核评优已经让这些“芝麻官”疲于应付,忙得焦头烂额。现如今又多出个“星级”的劳什子,岂非添堵添乱?而且,“小巷总理”干得好坏,最有发言权的其实是社区的居民,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评“星”运动不让社区居民当评委,还能有什么含金量呢?
名不正,言不顺,这“星级”不评也罢!(胡子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