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两张“共享床铺”在上海静安区的一幢写字楼正式投入运营。记者从运营方获悉,他们将这两张“共享床铺”装修成太空舱的样子,称为“睡眠共享舱”。这两个白色的“睡眠共享舱”叠放在写字楼的二楼,占地约十平方米,右侧摆放着自取的一次性寝具(包括太空毯、一次性床单、一次性枕巾和湿纸巾)和垃圾箱,舱外张贴着使用须知和二维码,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打开舱门。(7月14日澎湃新闻,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32480)
共享单车“一夜春风来”,引得共享事物“千树万树梨花开”,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衣柜之后,上海又出现了共享床铺。
如何看待共享床铺?不妨从共享经济谈起。共享经济的最初定义是什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共享经济何以大行其道,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共同特征。共享单车解决的是公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助力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共享充电宝,针对的是手机无电时的痛点。他们共同的特征,在于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效益,并能带来更多的广告收益。
共享床铺要解决的是什么难题呢?工作人员表示:为上班族提供午睡的场所,给晚上加班到很晚的人提供一个很方便的地方进行休息。对于午睡场所,上班族当然有需要;但共享床铺所提供的午睡场所,显然并不能满足所有上班族的需要。这是其一。其二,在于价格。以“睡眠共享舱”的计费标准0.2元/分钟(高峰期0.33/分钟)计算,1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至少需要12元。上班族能否接受,需要考虑。其三,在于使用体验。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与普通的产品使用上并无太大的体验差别,但有使用过“睡眠共享舱”的网友表示,“床垫不舒服,不是特别困很难入睡。”这样的使用体验,能否吸引使用者。其四,报道表明,一个“睡眠共享舱”占地约5平米。这就意味着,共享床铺需要更多的占地面积。在寸土寸金的写字楼里,能否提供这样充足的空间,怎样解决场地租金问题,是不小的挑战。其五,共享床铺的使用效益。共享床铺的使用具有阶段性,即午睡时间与加班时间,这决定了其周转率有限,使用效益不高。其六,一次性寝具的使用,保证了“睡眠共享舱”的卫生与安全,但却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不符。
因此,理性的分析表明,共享床铺很难走远。但是,也要认识到的是,再理性的分析,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失败,这已不是孤例。他只是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借鉴。在共享经济群雄纷起的今天,有更多的想法和创意,总归是一件好事,也许一不小心就成功了呢?人们不妨拭目以待,等待实践的裁定。
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