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10日下午深入陕西宝鸡市西部山区大湾河村,与即将搬迁的贫困户座谈,详细了解当地易地搬迁方案和补贴政策。(7月11日 搜狐网)
被李克强总理称之为“从源头斩断贫困之根”的举措——易地扶贫搬迁,经过几年各地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这对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来说,这无疑是喜从天降,让他们搬离穷山恶水、生存环境恶劣的山区,搬离到适合居住,有发展潜力的条件较好地区,这对他们的脱贫致富,是可能有立竿见影效果的。
2015年年末,国家发展改革委、扶贫办、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等5部门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明确用5年时间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完成1000万人口搬迁任务。然而,在现实的操作中,一些地方却刻板地执行搬迁政策,没有结合地方实际进行深入的调研,造成人走了贫穷依旧,或是“搬得出”却“留不住”,显然这些有背异地扶贫的初衷。
由此可见,实施“扶贫搬迁”首先要考察调研到位。让贫困户群众搬离“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穷山恶水地区,到适宜他们生活生产的地方去居住,这是一件大事。正如这次李克强总理对当地干部说,易地扶贫搬迁需做好长远谋划,既要妥善解决村民安置和就业,也要创新思路做好乡村原址开发,要算精这笔“可持续”细账。因此,易地扶贫搬迁就需要各级党委必须对此展开深入的考察论证,广泛地征求群众的意见,从而确定让群众重新生活的地方,真正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切实解决搬迁村民在土地、生计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扶贫的既定目标,群众才能够认可。
“期待你们搬迁后生活有奔头,过上好日子”这是李克强总理的肺腑之言,也代表着搬迁困难群众的心声。扶贫搬迁是帮助困难群众脱贫的重要手段,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因此,各级政府不能麻痹大意,一定要深思熟虑,把困难想多一点,把办法考虑远一点,真正用实际行动让异地搬迁贫困户过上富足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