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追回了被骗款,别放走了诈骗分子
2017-05-27 08:4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四川成都市孟女士5月23日收到“女儿”短信称“花钱可以买到清华学历证书”,她汇款七千元后因打不通电话到学校找女儿,途中问路成都市公安局龙泉驿区分局巡警才知自己被短信诈骗。民警立即与银行联系紧急止付撤销转款,为孟女士挽回损失。(5月24日澎湃新闻,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93100)

  应该感谢这位巡警。母亲焦急的表情、心事重重的样子,引起了他的警觉;手机号码归属地异样,与现实法律相背的花钱买证书,让他确认这是诈骗;当机立断与银行沟通,紧急止付撤销转款,终于成功阻止了这位妈妈被骗,保住了7000元乃至更多可能被诈骗的钱财。

  这显然是一个诈骗圈套。假称受害人的亲属,借口手机坏了,有重要事情,然后发短信请家人汇款。应该说,这样的诈骗手法太过老套,已经是被淘汰的了。即便如此,仍然有人上当受骗,这一则表明,诈骗分子是在撒网捕鱼;另一方面也表明,对于这些诈骗手法,仍有人不知情。所以,现在阻止了孟女士,但保不齐仍有张女士、李女士、王先生可能上当受骗。要避免再有人上当受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诈骗分子绳之以法。

  从报道来看,现在至少有三条线索。一是发送诈骗短信的手机号,二是号称是“教务处李主任”的手机号,三是短信中提到的转款账号。只要围绕这三条线索顺藤摸瓜,不断追究下去,不怕诈骗分子现不了原型,甚至可能有此带出一串蚂蚱。

  当然,这里面有一些难度。比如前述两个手机号,一个归属地是广州,一个归属地是北京,至于转款账号,报道中没有提及,应该不难查到。难就难在,依靠当地警方的力量,已然力有不逮,需要所在地警方予以配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警方能够形成合力吗?

  诈骗行为之所以层出不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被打击的风险太小。因此,追回了被骗款当然可喜可庆,但别放走了诈骗分子,才能真的斩草除根。

  关育兵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