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2016年第四次全国政府网站抽查情况中,几百个不合格不达标的政府网站被通报。特殊的是,以往鲜有官员被问责,但是这次,海南省儋州市商务局局长、党组书记董海峰因“失职导致该局网站长期不更新”被处以行政记过及党内警告处分。此系我国首个因未履行信息公开责任被问责的案例。
时下,各地虽纷纷建立了问题网站问责机制,然而在实践中,鲜有行政单位主要负责人因信息公开不力被问责的消息。因网站“糊弄式更新”而导致仕途搁浅,更是新鲜事。实际上,对儋州市商务局局长的处分在党纪和法规上都是有据可依:政府官网长期未更新,违反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一项和第二项之规定(属于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受到相应处分理所当然。
官网长期不更新的问题,并非近日突发,而是由来已久的问题。只是过去上级主管部门、媒体、舆论对此问题不甚关注,相关投诉都不了了之,这让个别干部放松了警惕,转而对懒政的作风习以为常,有些官员对为官不作为还存有侥幸心理。因此,许多人担心,此次事件或许只属偶然,并无长效性。毕竟史无前例,若无领导的当机立断恐怕不能如此顺利地追责。怎么才能确保当事人之所以被问责,是因为他违反了党纪国法,而不是上级领导的一时好恶呢?
一些政府网站为什么搞不好?一大原因是某些官员、尤其是地方领导不重视互联网,不想通过网络公布信息并了解舆情,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一些政府部门对群众仍然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实体办公尚且如此,怎能指望这些领导在网上积极为群众服务?“僵尸网站”的源头不是能力不足而是责任不强、不愿作为的慵懒作风在作怪。
现实中,一些政府网站不过是让机关里的年轻同志“兼职”弄一下,这等于是给相关人员加了一份活。可是,与工作考核不关联,不涨工资,不被领导关注,如何能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理解了这些客观原因,就不难理解一些政府网站的页面几个月乃至几年不更新。事实上,越是涉及“互联网+”,越需要技术与管理型人才。将政府的行政以及管理资源与网络对接,将大数据运用到政府统筹与决策中,其中的协调、链接、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搞好政府网站,一方面要转变某些干部的消极思维与不良作风,另一方面技术也是“硬骨头”。
此次政府网站“糊弄式更新”被问责,大家拍手叫好,一方面它充分体现了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更彰显了国家治吏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地方政府对于信息公开的重视。下一步,再遇到类似事件如何追责,如何保证制度监督与公众监督的持久效力,还有待激活和加强。(文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