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传入中国后,受到了不少年轻人欢迎。不知从何时起,传统的七夕节被称作了“中国情人节”,一度引起讨论。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强调,就国内民俗来说并没有这个说法,如果一定要说有类似西方情人节的节日,那么元宵节更接近一些,“元宵节有十分热闹的灯会,平时不出门的女孩子也可以名正言顺上街游玩,扩大和异性交往的机会”。(2月11日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7/02-11/8146916.shtml)
专家们认为,称元宵节为“中国情人节”更合适一些。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中有不少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比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比如
而七夕节,则更多的是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七夕的主要习俗是拜巧女、吃巧果,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所以,相较而言,元宵节才更像“中国情人节”。
专家的话肯定是有道理的。但是,正如高巍所说,国内民俗本来就没有情人节这个说法,比照而来的东西,可曾有谁更正确的?细细追究起来,古时的元宵节确实给了异性相识的机会,但今天的人们显然已无需这样的机会。七夕节虽然有“乞巧”的习俗,但对于今天的女孩子来说,谁还会赛针线活儿好呢?反倒是“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爱的承诺,与西方情人节的寓意更符合一些。
不仅如此,牛郎织女的故事广为流传,也为这个“中国情人节”多了一个载体,也能激发人们的浪漫和想象。如此说来,把七夕节当作“中国情人节”,反而更合适一些。从现实来看,无论商家,还是公众,都已经习惯了把七夕节当作“中国情人节”,有必要去掉书袋子,较真吗?
高巍同时表示,对这一称谓也无须过分苛责。继承、发展这些有益民俗,让老百姓真正参与进来,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对于这样的观点,笔者是非常认可的。传统节日的习俗,并不是一天形成的。一些风俗,在其形成过程中,逐渐成为其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众的认可,赋予节日其新的有益的内涵和解释,使其成为正能量的载体,成为全世界共享的节日,这远比较真哪个节日是“中国情人节”更重要。
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