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新华网六评“减负”为哪般?
2019-04-02 10:40:00  来源:新华网  
1
听新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不少基层干部为此叫好,新华网近期推出了“关注基层减负系列网评”↓↓↓

  基层减负切忌“雷声大雨点小”

  ——关注基层减负系列网评之一

  (作者:青玲)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下简称通知),明确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召开的会议减少30%—50%”“不得以微信工作群、政务APP上传工作场景截图或录制视频来代替对实际工作评价”等减负“礼包”,赢得基层广泛点赞。

  落实是最好的重视。通知虽开出了“良方”,但如果“对症不下药”、慢落实、假落实,就会陷入“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怪圈。在叫好之余,如何让基层减负措施落地生效?关键就在一个“实”字,切忌“雷声大、雨点小”。

  应在“领导带头”上下实功,防止命令式部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知重点是整顿工作作风,而改进作风的关键在领导干部。通知强调,调查研究、执法检查等要轻车简从、务求实效,不干扰基层正常工作。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举措。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上面出现官僚主义,下面就会产生形式主义。在为基层减负上,“关键少数”在源头上带好头,改作风才会有劲头,树新风才会有干头。因此,领导干部要在以身作则上见行动,在整改落实上作表率,释放出上行下效的正能量。比如,在关键环节,强化主体责任,把量化的减负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一级看一级的示范效应。

  应在“解决问题”上出实招,防止机械式操作。基层减负呼声由来已久,然而,一些地方盲目以减少工作代替减轻负担;有的地方减少了现场会议,却在视频会议上加码。表面上在减负,实则是在减效,类似这些都是简单照搬的表现。让通知落实落地,防止“浮”于文字、机械操作,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在解决基层“高压”问题上下实功夫。比如,对基层负担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全面摸底,结合各部门实际,厘清责任边界,规范责任事项,制定责任清单,以问题为导向,出台系统减负措施和办法,抓深入抓具体,切实让基层干部多些务实、少些事务,能够把心思集中到抓落实上,把精力聚焦到干事业、促发展上。

  应在“落地执行”上求实效,防止口号式落实。基层减负成效最终要落脚在基层干部的幸福感、群众的获得感上。通知着眼于解决基层会议多、检查多、考核多、问责多等堵点痛点,旨在让基层干部放开手脚干事、甩开膀子作为,让基层群众有更多实惠。这就需要树立结果导向,在通知执行过程中,严格监督减负落实情况,察实情、问实效。比如,会议减少了,干部干劲是否更加充足?文件简短了,工作部署是否清晰明确?程序简化了,干部责任是否虚化弱化?以实实在在的减负成效来衡量制度落地的效果,坚决防止口号式落实,方能防止基层减负“雷声大、雨点小”。

  基层减负要破除“开会发文检查”路径依赖

  ——关注基层减负系列网评之二

  (作者:闫华)

  “严格控制层层发文、层层开会,着力解决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的问题”“着力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的问题”……近日,中办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让基层干部切实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干实事,赢得一片点赞之声。

  “加班加点写材料、没日没夜整数据、一心一意填表格、辛辛苦苦编简报”“开不完的会议、填不完的报表、写不完的材料、做不完的台账、迎不完的检查”……这是基层干部陷于文山会海之中、疲于应付检查之中的真实写照。忙于开会、检查成了主业,办实事、抓落实成了副业,部分基层工作“脱实向虚”已经成为制约基层治理的一大短板。

  《通知》明确,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召开的会议减少30%—50%,中央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对县乡村和厂矿企业学校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减少50%以上,严格控制一票否决……通过一个个具体数据,收紧了开会、发文、检查的“闸门”,迈出了为基层减负的坚实一步。

  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治标也要治本,要从源头上挖病根、割毒瘤。除了限制开会、发文、检查的数量,还要避免陷入“限制、反弹,再限制、再反弹”的怪圈,治标难治本。当前,各地推动工作依赖于“一级一级开会、一级一级发文、一级一级检查”,不开会不足以体现重视、不检查不足以推动落实,而一级级的“开会发文检查”,最后都会叠加在基层干部身上,压得他们喘不过来气。

  基层减负必须破除“开会发文检查”的路径依赖。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工作机制,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少开会、开短会,慎发文、发管用的文,督查检查考核“少而精”“深而实”,让各级干部真正从繁杂的事务中脱身,回归真抓实干、服务群众的本职。

  基层减负关键要让干部回归主责主业

  ——关注基层减负系列网评之三

  (作者:小璐)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重点解决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问题,为治理形式主义开出了一剂良方。

  “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基层干部犹如行政体系的“神经末梢”,负担过重、动力不足将导致“神经末梢”失灵,影响行政效能和社会治理成效。《通知》击中了基层干部痛点,举措务实管用,值得点赞。但也当清醒认识到,为基层减负并非简单地“卸包袱”,关键还要重新厘清基层责、权、利的关系,让基层干部回归主责主业,有更多时间服务群众。

  要破解“脱实向虚”。“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不是在迎检,就是在准备迎检”……基层干部分身乏术、疲于应付,聚焦主责主业精力被挤压。为补足工作短板,只能在工作总结和台账资料上“花心思”“做文章”。要破解“脱实向虚”,上级部门当改变“资料厚度等于干事强度”“开会数量等于落实力度”等思想,明确自身职责,用好督查检查考核这个“指挥棒”,将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要明确基层干部职责使命。近年来,随着改革深化、发展转型、从严治党等压力不断增加,一些上级部门挂牌子、甩挑子过于随意,乡镇一级“一套班子,N个牌子”“一岗多责”等情况增多。事多了就抓不准主次,活多了就出不了成效。要让基层干事的成效显出来,就要让上级和下级各负其责,部门之间做好配合协调。用好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在主责主业上下功夫,避免压力“层层甩锅”;致力于机制创新,理顺条块关系,打破多头管理,让基层干部回归主责主业。

  要以群众的口碑考核干部。基层干部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广大群众,是密切干群关系的主要渠道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力量。但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基层干部不理事、作风不正不实等问题。基层的事情人民说了算,管理基层干部要引入民意因素,以群众反映测量工作实效,把服务群众的“痕迹”留在群众的心上。同时还要细化服务群众的相关奖惩措施等,让多为群众办事分忧的干部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引导基层干部更好地深入群众。

  “源头治理”为基层减负

  ——关注基层减负系列网评之四

  (作者:乐恬)

  会议多、文件多、调研多、督查多、材料多、报表多……不少基层干部反映,一段时间以来,反弹回潮的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的“痕迹管理”、花样繁多的督查检查让他们疲于应付,苦不堪言。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让基层干部有了轻装上阵的盼头。

  为基层减负,中央和国家机关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各级各地各部门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为基层减负的责任。

  改变“随意下指令”的官僚做派。发文、开会是上级安排部署工作的重要途径。然而,有的上级机关喜欢频繁向基层“发号施令”,有的部门一有想法就要发个通知、一有事情就要开个会议、一有工作就要搞个责任分解,“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有的上级机关甚至把出台文件的多少、召开会议的次数当作工作“成效”,这些做法看似为了推进工作,实则是官僚主义作祟。为基层减负,就要改变上级“随意下指令”的官僚做派,严格会议的审批程序,严格执行文件审签备案制度,坚决杜绝没有实质内容的文件、没有实际效果的会议。

  解决“多头领导”的体制弊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工作最真实的写照。中央有“规定动作”,地方有“自选动作”,部门有“创新动作”,这些“动作”都需要基层干部去落实。上级组建的部门、承担的事务,基层必须要有对应的机构或专人负责。然而,基层事多人少,大部分干部身兼数职、疲于应付。一些基层干部,一天要参加好几个推进会、部署会,一天要接待好几个检查团、调研组,一天要完成好几个单位要求的材料、报表。要为基层减负,就要改变当前多头接受领导的现状,完善权力清单,厘清工作职责,该由基层做的事由基层做,该由上级部门做的事由部门做,督促相关部门履职尽责。

  纠正“凡事留痕”的形式主义。必要的“留痕”是促进工作开展、倒逼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然而近些年,上级检查工作手段单一,往往只看工作资料、数据台账就评价工作的成效,重痕迹、轻质量,重资料、轻落实,让不少基层干部把精力都花在写材料、做资料、填表格上,有的甚至造痕迹、补痕迹,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留痕”,影响了为群众办实事的效率,也挫伤了干部干事的积极性。要为基层减负,就要敢于改变以往的考核检查方式,让上级机关多到实地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问一问,将一些不必要的“留痕”去掉,把基层干部从繁琐的材料中解放出来,让基层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人民群众中。

  为基层减负,上级部门首先要勇于担当、奋发作为,把基层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带头转变工作作风,多一层为基层减负的思考,把领导变指导,把督导变辅导,切实为基层干部“撑腰”,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中去。

  把减负的主导权给基层

  ——关注基层减负系列网评之五

  (作者:胡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并针对困扰基层干部的多个问题给出了务实管用的举措。

  贯彻落实《通知》要求,靶心在基层,重点在基层,落实在基层。只有了解基层、体谅基层、回应基层,发挥基层的主体性、主动性、主导性,在减什么、怎样减、减得怎么样等环节让基层积极参与,贴近基层实际,接受基层监督、强化基层检验,才能让基层减负落到实处。

  要把减负的主导权给基层。基层干部处在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线,最了解负担重在哪儿、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发生在哪儿;最清楚哪些会议不必开、哪些文件不必发、哪些表格不必填、哪些材料不必报、哪些检查考核不必搞;最明白哪些问责处理不规范、哪些容错纠错不到位。落实基层减负,既要自上而下高位推动,也要自下而上“反弹琵琶”。要把减负的焦点对准基层干部的“累点”,让减负的重点投向基层干部的“痛点”,真正把减负做到基层干部的心坎里。

  要将减负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置于基层监督之下。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推进减负的过程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倾向。比如下发文件少了,但“工作提示”多了;召开会议少了,但“电话通知”多了;督查检查少了,但“专题调研”多了;考核评比少了,但“调度排位”多了;纸质记录少了,但“电子留痕”多了,等等。这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基层干部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推动基层减负,必须采取切实措施,防止一些负担“改头换面换马甲”,减负过后“涛声依旧”。

  负担到底减了没,基层说好才算数。基层干部作为推动改革发展的“终端”和“末梢”,既是各种不必要负担的承受者,又是减负的参与者,更是减负的监督者和检验者。基层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没有改观,基层干部最有评判权。各地各部门应健全基层评价机制,多听听基层干部的呼声,多看看基层工作的成效,以此作为减负的“试金石”和“检票站”,切实防止基层减负中“雷声大雨点小” ,避免出现“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确保减负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抓工作、轻装上阵干事业。

  为“下”减负还需对“上”用药

  ——关注基层减负系列网评之六

  (作者:普陀草)

  近日,“减负”成了基层干部朋友圈中争相讨论的“高频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如一场及时雨,让饱受文山会海、迎评迎检之苦的基层干部充满期待。

  好政策要落实好,“对症下药”是关键。基层减负,贵在源头治理,为“下”减负还需对“上”用药。

  要对上级部门的“疲软症”用药,减掉那些“甩锅子”“摆架子”却“没肩膀”的领导干部。有的领导干部缺乏担当意识和本领,把下级当“随从”使唤,芝麻大点事都要求基层统数据、写材料、作汇报,“开口要闭口到”让基层苦不堪言。为基层减负,刹住这股“往下甩责”等歪风,必须提升考核评价工作的科学性,用实绩而非材料厚薄来评判干部能力,以百姓口碑而非纸面上的分数来评价干部优劣,让那些真正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干部担任要职,使真抓实干、实事求是蔚然成风。

  要对上级部门的“话痨症”用药,减掉那些只能“见长度”“见重复”却“没实质”的会议讲话。坚持不开那些不解决问题的会、不发不解决问题的文件,让更多的基层干部把时间从开会中腾出来,用在走“百家门”、知“百家情”上;让更多的基层干部把心力从写材料上腾出来,用到为大局发展想方案、出点子上;让基层干部从求大、求全、求特的工作思维中解放出来,落到具体思路、具体举措、具体节点、具体责任人上。通过文风会风的改善,提升工作部署推进的效率。

  要对上面的“官僚症”用药,减掉那些为了“找感觉”“找事做”却“没内容”的检查督导。“抓进度”不是“抓材料”,“搞督查”不是“搞轰炸”。上级部门要加强检查督导的总量控制和计划管理,可以通过月报、网站、公众号了解的工作就不要安排督导,可以借助电话、邮件等通讯工具掌握情况的事项就不强行索要报告台账,既发挥好督导检查在推动落实上的重要作用,又使基层干部能够把精力用到为人民服务的“刀刃”上。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在落实中央为基层干部减负的决策部署上,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瞄准“病灶”,勇于向自己“开刀”,切实做到真减负、减真负。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