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加速培育优质品种构建监测网络 推动江苏粮食产业发展
2020-03-03 16:1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为付 王金秋  
1
听新闻

江苏跨江滨海,湖泊众多,地势平坦,气候适宜,非常适宜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长,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位居全国前列。江苏粮食产量逐年提升,优质粮食比重提高,粮油工业稳步发展,促进了品牌效应的显著提升和应急保供能力的不断加强,同时省内消费依然以口粮为主,省际粮食贸易外销远超购进。但也存在粮食生产要素缺乏增长潜力、粮食需求增长空间有限、粮油加工业产能过剩等问题,需要转变粮食生产观念、加速优质粮食品种培育与推广、培育巨型龙头企业、构建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网络等手段加快发展。

一、江苏粮食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1、粮产规模逐年提升,稻麦品种为主

2018年我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为547.6万公顷,总计收获粮食3660.3万吨,创历史新高,在2016年略有下滑后再次连增。稻谷和小麦是我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2018年全省种植稻谷221.5万公顷,产量为1958.0万吨,种植小麦240.4万公顷,产量为1289.1万吨。稻谷和小麦全省各县市均有种植,兴化市、射阳县和沭阳县等11个县(市)稻谷产量超过50万吨,沭阳县、泗洪县和东海县等17个县(市)小麦产量超过30万吨。玉米为我省第三大粮食品种,种植面积为51.6万公顷,共计收获299.9万吨。

油菜籽和花生是我省主要的油料作物,2018年播种面积分别为15.9和9.8万公顷,产量分别为45.7和39.3万吨。油菜籽主要分布在南通、泰州和盐城三市,其中海门市、启东市和通州区产量超过3万吨,均来自南通市。

2、优质粮食比重提高,品牌效应显现

我省历来重视优质粮食品种的培育和推广,近些年借助国家推行的“优质粮食工程”,优质粮食品种占比显著提升。全省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种植面积达1050万亩以上,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优质强筋、弱筋小麦种植面积同样有较明显的增加。优质粮食品种覆盖面积的提高有力的推动了粮食优质优价的实现,全省实现优质优价收购600多万吨。地方同样重视优良粮食品种的培育,如宝应粮食集团与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引进优良品种,培育出最适合宝应的“宝粮1号”优质水稻,有力的推进优质粮油基地的建设。

在推广优质粮食品种的基础上,我省注重粮食知名品牌的培育。一是对省级以上粮油名牌和中国好粮油产品给予奖励,二是组织编制了国内首个省域大米标准,制定集体商标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则,并遴选了首批20家“苏米”核心企业。一系列举措取得良好的效果,“射阳大米”连荣获中国“十大区域公用品牌”和“十大好吃米饭”荣誉,品牌价值达185亿元。

3、粮油机械制造领先,粮油工业稳步发展

依托我省较强的粮食生产能力,粮油工业稳步发展,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省入统粮油工业企业1362家,比2017年减少了153家,但总产值比2017年增加了59亿,达到2721亿元,位居全国第三。油脂加工业、大米加工业、面粉加工业、粮油食品加工业和粮油机械制造业是我省粮油工业的支柱产业,2018年企业数量分别为74家、591家、140家、65家和24家,总产值分别为918亿元、463亿元、253亿元、123亿元和97亿元。尽管近两年粮油机械制造业产值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企均产值从2016年的6.2亿下降到2018年的4亿,但依然位居全国第一。

4、日常供给能力稳定,应急保供水平提升

科学分析应急保供需求,统筹布局应急保供体系,全省共落实粮油应急供应网点2119家,设置粮油应急加工企业426家。基于大数据对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和供求关系进行检测,超前做好大豆等应急保供准备。与地方驻军开展联合演习,模拟突发事件,积极探索极端情况下有效实现快速保障的快餐模式。同时,与多部门建立应急联动机制,确保应急粮油产品的快速准确发放。

5、省内消费以口粮为主,省际外销超过购进

2017年城乡居民口粮消费、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分别为1605万吨、910万吨、843万吨和71万吨,占比分别为46.8%、26.5%、24.6%和2.1%。城乡居民口粮消费占比接近一半,依然是我省粮食主要消费去向。口粮消费中,城市居民口粮消费逐年增加,近些年年均增加5.8%;而农村居民口粮消费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下降5.9%。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工业用粮年均增加11.6%,种子用粮数量稳定。

我省是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远超消费量,2017年向省外售粮食3155万吨,从省外购入粮食1547万吨。销往外省粮食数量变化幅度较小,近几年维持在3000万吨上下。其中,大豆是外销数量最多的粮食品种,2017年达1377万吨,小麦和稻谷紧随其后,分别为676万吨和641万吨。从省外购入粮食数量近几年有显著提升,2015-2017年购入数量分别为399万吨、1170万吨和1547万吨,年均增长197%。其中,玉米是主要购入品种,2017年购入量为736万吨。

与大量粮食外销省外相比,我省粮食出口数量很低,近些年均不到10万吨,且主要以杂粮。粮食进口结构与全国情况类似,以大豆为主。2017年我省进口大豆1515万吨,占全部粮食进口量的79.1%,大麦、燕麦等杂粮进口量为363万吨,小麦、稻谷和玉米等主粮进口量均在15万吨以下。

二、促进江苏粮食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总体上,我省粮食产业稳步发展,但依然存在粮食生产要素缺乏增长潜力、粮食需求增长空间有限、粮油加工业产能过剩、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我省粮食产业的更健康发展。

1、树立休养生息观念,坚持藏粮于地

传统粮食安全观主要看重粮食产量的多少,因此各级政府特别关注粮食产量的增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粮食生产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农药化肥,显著提高了粮食产量,不过农药化肥投入的边际产出呈下降趋势,对粮食产量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再明显。同时,农药化肥的超量使用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减量使用是必然趋势。此外,我省城市化进程稳定发展,农村青壮劳动力进一步向城市迁移,粮食生产日益缺乏足够劳动力。生产要素将制约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升。

因此,要转变过于看重粮食产量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在当前粮食供过于求的背景下。一是要重视粮食生产能力,而非粮食产量。优化粮食安全考核指标体系,将环境保护相关指标纳入考核体系;降低粮食产量指标权重,提升土壤肥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能力指标的权重。二是优化粮食补贴政策,科学推行休耕措施。对现行的粮食补贴政策进行优化,改变“撒胡椒面”式的补贴方式,集中财政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统筹规划,选择性进行休耕,省政府出台专项资金配合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用于支持休耕。

2、推进优质粮品种计划,激发市场需求

“优质不优价”是限制粮食种植户收入提升的重要原因,而优良品种和普通品种混杂则是收购部门无法有效实行优质优价的主要障碍。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对粮食的直接需求会逐年下降,但消费者购买日本越光大米、泰国香米、西班牙橄榄油等外来高品质粮油产品的数量却不断增加。

因此,需要通过培育地产优质粮食品种提升市场竞争力,解决农民增收难题,刺激市场需求。一是要不断更新优质粮食品种,科学统筹种植布局。通过持续跟踪优质粮食品种的各项指标,及时识别退化品种,适时培育推广更新的优质粮食品种;规范优质粮食种子管理,避免品种间的混杂;科学引导小规模农民种植,打造优质粮食种植基地;进一步引导粮食收购部门实行优质优价。二是针对性培育高端品种,发展绿色有机种植。挑选环境适合地区,有针对性的培育高端粮食品种,施用红花草等底肥和有机肥,采用鸡鸭、光照和人工方式除虫,注重生态隔离,杜绝农药化肥,打造地产绿色有机粮食产品,提升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

3、规划粮油加工产业链,培育一体化龙头企业

粮油加工业的小散乱一直是困扰行业发展的主要难题,导致了产品质量不稳定、研发投入低、利润率微薄等问题,重复建设又引起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尽管近些年我省粮油加工业规模化发展稳步推进,但依然存在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且缺乏超大型龙头企业。

因此,需要从整体上引导粮油加工业的合理发展,培育带动能力强的巨型龙头企业。一是引导中小型粮油加工企业合理转型,通过企业联合经营、合并等方式,共建订单基地、共储优质原粮、共研关键技术、共享销售渠道、共创知名品牌;合理引导产能利用率低下的企业,改为注资(设备)入经营良好的企业,整合资源,提高行业效益。二是集中资源培育巨型龙头企业。以江苏省粮食集团为载体,对省内国有控股粮油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整合,参股粮食精深加工企业,打造具有带动粮食产业发展的、发挥强有力示范效应的、全国知名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粮食集团。

4、构建粮食质量监测网络,强化品牌打造

尽管我省率先推出国内首个省域大米标准,汇集多家大米加工企业力量,打造“苏米”品牌概念,但目前知名度依然不如东北大米,“射阳大米”“兴化大米”等地方品牌依然不如“五常大米”,企业自有品牌知名度更是缺乏。

因此,应集中力量加强集体品牌的打造。一是打造全国领先的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对种子培育、种植、收获、仓储、加工、销售等全部环节进行安全监测。统一布局若干监测中心和区域质检机构,完善乡镇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全面提升服务能力。通过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网络的构建,夯实江苏粮食品牌打造基础,营造“江苏粮食=放心粮食”的概念。二是进一步推进“苏米”品牌创建,建立更加严格的品牌准入机制,统一市场运营,加大品牌推介力度,强化市场监管和违规行为,做好品牌的全过程管理。同时,加强与高校院所、相关企业的科研合作,推进粮油产品的加工工艺优化、粮油精深加工产品研发以及新型加工设备研发等工作,提升品牌附加值和竞争力。

(作者:张为付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王金秋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院讲师 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

标签:
责编:袁中江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