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时不得进行“超纲教学”等不良行为;校外培训机构不得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等行为将被查处……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四部门日前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将对校外培训机构全面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2月27日《北京青年报》)
该《通知》中频频出现“立即停办整改”“坚决纠正”“坚决查处”等关键词,让公众对专项整治抱以期待,并冠以“史上最严”称号。如今,“占坑班”、尖子班、提高班等各类校外培训班越来越多,打着“只要能通过考试就能被名校预录”、“中学分班考试要考”、“课上没讲校外培训机构会讲”等旗号,间接、直接地诱导鼓励学生去参加,不仅易增加学生功课负担,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家长也因高昂培训费深感经济负担沉重。
校外补课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为后进学生提供课外辅导,就是所谓“补差”的功能。但是,目前校外补课已然呈现畸形化,不仅差生在补课,连很多优秀学生也在补课,导致校外补课沦为一场“军事竞赛”,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被裹挟进来,不得不参与到补课大军里,无法从中脱身。
而且,校外补课往往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等模式,培训学生的“应试”技巧,只是一味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未能达到培养学习兴趣、因材施教的目标。部分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没有严格遵循义务教育的就近入学标准,而是暗地里另外搞一套招生标准,甚或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将培训结果与招生条件挂钩,需要切断这一关联,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各地普遍存在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现象,学校明知存在类似不当行为,却往往不管不问,睁一眼闭一眼。当地教育部门也没有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对类似违规行为未能严厉打击,甚至为了考试成绩而纵容。家长虽有抱怨,却因难以改变这个事实,又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被老师另眼看待、“穿小鞋”,也只能被迫给孩子报校外补课。
教育的本质是要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但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教育已然偏离轨道太多,变成了唯分数论英雄。校外补课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蔚然成风,亦与此分不开。
因此,在打击校外补课之际,也要抓好校内教学。严禁教师“非零起点教学”,推行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把学生的教育基础打牢,不盲目追求考试分数,从而保障孩子公平教育权利,压缩校外补课的市场需求。对于违规者,要严厉惩处教师和学校、教育主管负责人,同时鼓励家长和学生积极举报,对举报信息认真对待,保护举报人不被打击报复。(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