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遏制“学霸病”家校不能袖手旁观
2017-12-19 08:2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赵皎帆  
1
听新闻

  秋季学期即将结束,仍有一些大、中学生因为适应不了学校生活、跟不上学习进度,陆续被学校劝退或休学,其中不乏“学霸”。心理专家建议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南国今报》 12月17日)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通常认为健康就是给学生一个健康的身体,不生病或者少生病就算是健康。然而这样的健康观是片面的,不是无病即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新闻中报导的这一现象突出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关注心理健康理应成为社会、家庭、学校的共识共责。

  非健康心理的影响力和危害性已然不止于使曾经的学霸变成“学渣”,更有甚者因难以调节和适应环境而挂科退学,这种打击对于学生自身无疑是前功尽弃,寒窗苦读多年无果,对于家庭来说更是犹如晴天霹雳,对社会而言也是造成极大的人才浪费和社会资源浪费。所以将关注聚焦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现实所需,更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举措。

  作为学生家长,关心关爱自己孩子身心健康义不容辞。虽说孩子承载着家庭的期望,但这不应成为过重的责任和负担,适当降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标准要求,给予孩子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多多交流减轻孩子心理压力,疏导排解不良情绪,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拥有健全的人格品格。

  近些年我们呼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也千方百计地创新教育方式,为学生们营造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可是这样的教育弥补不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缺失,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理应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心理健康教育课理应作为一门学校必修课程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中去,真正发挥心理健康课在缓解学生焦虑、紧张心理,化解学生人际关系矛盾等方面的功能。并且发挥校内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配备专业、专门的心理教师及时对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或者学习障碍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还应该延伸到社会,与家庭和学校形成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真正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