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月前,甘肃兰州公交站设立流动书站,而就在近日,一则关于该流动书站现状的视频在网上引来了网友关注。视频中显示,如今流动书站上空空荡荡,只剩下寥寥几本书,保安表示,很多乘客拿走书后没有再还回。“一天少一点,就剩下这么几本了。”工作人员言语间显得很是无奈。
视频的开头部分剪入了两个月前流动书站的情况,当时工作人员表示,建立流动书站旨在提高城市乘客的文明程度。可短短两个月时间,流动书站就已经成了无人问津的“空架子”,这样的结果显然与其设立初衷相去甚远。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其症结所在不得不让人深思。
诚然,流动书站图书被市民拿走未还,反映了一些市民法律、规则意识的薄弱与公民素质的高低不均。这让人联系到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的一句托词“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流动图书虽有“流动”之名,但其本质上是属于社会公共财产,无论“雅贼”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将社会公共财产私自纳为己有的行为都是不符合法律规范与社会公德的。
但进一步思考,市民真的就是“成心偷书”吗?一些市民或许只是随手取书阅读,之后忘记归还,或是因为还没读完而暂时没有归还,也有些市民是因为自身大意遗失了图书而无法归还最后不了了之。这其实反映了主办方流动书站管理机制的单薄。办流动图书站的初衷很好,但未免虎头蛇尾,未能形成良性循环,把本来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搞成了形式主义。等到图书流失时再将“黑锅”甩给市民,无奈的背后是“无能”。
要把流动书站落在实处绝非简简单单搭个台,放几本书那么简答,需要相关方怀有“工匠精神”,“内外兼修”。不但要搞好硬件设施,相关机制同样不能缺位。譬如将图书借阅卡与公交卡挂钩,进行实名登记,对逾期不还书的行为予以扣款等方式的惩罚,或采取“以书换书”的形式。一方面让图书回归“流动分享”的本质,让真正想读书的人能通过自己手头的资源“划算”地换取到更多图书阅读的机会;一方面也让流动图书站初衷落地,用免费读书的方式让更多市民在轻松自由又省钱的环境下提升自身方方面面素质。
流动书站契合当下盛行的“共享资源”模式,但共享不该是“无根之萍”,放任自流只会“野蛮生长”。将流动书站套上制度与监管的“枷锁”不是限制发展,而恰恰是一种有责任心的关怀与对知识尊重。要答好流动书站这份“道德考卷”需要“监考老师”,同样需要每个人提升自身素质,让图书真正“循环流动”而非“人去书空”。
杨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