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刚开学,在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西路小学,经与家委会商议,二年级语文老师黄超将时下最火的直播搬进了课堂,通过直播的方式分享自己执教班级的上课情况。直播课堂的信息被转发到微博后,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很快,课堂直播活动被校方紧急叫停,所有上传视频也一并下架。(9月25日中国青年报)
不难发现,包括学生家长、学校有关部门管理者在内的社会所有人员都可以通过课堂直播,直观地了解教师的授课以及学生的互动等教学情况。教师在直播的过程中,其教学方法、授课理念便受到了各方的直接监督,为了在课堂直播过程中“顺利过关”甚至出彩,势必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做更多的教学准备,这无疑有利于改善教学质量。从这个角度上说,课堂直播本身是一种教育创新,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新考验。
同时,在课堂直播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因“背后有双家长的眼睛在盯着而更加专注”。这种直播其实是“家校协同育人”新的展现方法和体现形式,理应值得提倡。一方面,因为有家长在盯着,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开小差等情况将显著减少;另一方面,学生因为直播的监督抑或是家长在背后的鼓励,将更加愿意参与教学互动,进而提升听课质量。就这个角度上说,课堂直播能够监督或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当然,在课堂直播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比如,家长在关注直播的过程中,可能会给直播的老师“送礼物”。这种“变相送礼”会带来不良风气,当然需要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然而,类似“停止直播”这种“一刀切”的粗鲁方式,并不是“遏制送礼”、解决问题的良策。毕竟,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在改革创新中提升,而家长的“送礼”绝不是“停止直播”就能遏制的。
基于“直播利于改善教学质量”的认识,针对直播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学校理应在“允许直播”的前提下出台管理办法对其进行规范。例如,针对“直播送礼物”问题,可以将教师的课堂直播进行备案,并要求教师在课堂直播的过程中不得与家长互动,要始终将全班学生作为主角;对于用“刷礼物”的方式表达感谢的个别家长,由校方进行及时登记并善意劝诫;教师及时公布直播的所有收益,并将其全部用于班级的活动开支。如此一来,就不怕有家长执意“送礼”,毕竟家长的送礼与否同其孩子的是否受益并无因果联系。
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各方的高度关注和齐心努力,更加需要运用好课堂教学。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学校与家庭携起手来,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而若是担心是“可能借直播敛财”而停止了包括课堂直播在内的教育创新,实际上是因噎废食。
(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