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对垃圾嫌而避之,她却将其视为珍宝;别人将垃圾分类停留在概念上,她却用10年时间将概念一步步变为现实……她,就是从小在乡村长大的海归女硕士陈立雯。(见9月24日北青网-北京青年报)陈立雯致力于环保事业暨垃圾分类的行为,值得点赞。
把环保事业暨垃圾分类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举动。陈立雯硕士毕业,出国留过学,本可以留校当老师,工作既体面,受人尊重,收入也不低,但她却立志从事环境保护事业,且选择了“垃圾分类”。这是因为,在她看来,今天的农村正在走向现代化,但相伴而生的另一面却是遍地垃圾,甚至正在变成“城市垃圾场”。她深知垃圾混合处理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坚信只有垃圾分类才能解决垃圾焚烧和填埋产生的污染问题。因此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垃圾分类落实到实处。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河北涞水县的南峪村正在发展山村旅游和民宿项目,但一直被垃圾问题困扰。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了南峪村。没想到,她的垃圾分类计划一提出,立刻得到了村委会的认可和支持。
“与垃圾打交道”的陈立雯值得点赞,还在于她推广垃圾分类有一股十年如一日的韧劲。她从2006年就开始关注垃圾分类,2009年开始倡导垃圾分类政策,前后已长达十余年时间。而在我国,垃圾分类是一项新生事物。别说农村人,就是城里人,接受也会有一个过程。今年7月初做完调研,陈立雯8月便住进了村里推广垃圾分类,虽然开始给每家发放贴着“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垃圾桶,对村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工作,全村224户一户都没落下,但她很快就发现,村民一开始答应得好好的,但回头还是将垃圾整兜扔进垃圾池。于是,陈立雯申请她所在的“北京零废弃”环保组织出资购买了垃圾分类运输车,每天挨家挨户亲手指导村民对垃圾分类投放。在经过一个半月时间,垃圾分类在南峪村已经成为一种仪式,每天傍晚只要陈立雯一吆喝,从村西头到村东头的人家都走了出来,互相商量着哪种垃圾应该放在哪个桶里。从十月份开始,陈立雯将按计计划再赴6个村庄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政策倡导工作。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实行垃圾分类,则是处理好农村垃圾问题具有方向性的有效途径。这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教育力度,也需要通过立法使垃圾分类制度化,更需要一大批像陈立雯一样热心“和垃圾打交道”的环保职业人和志愿者。
作者: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