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小林赴澳洲留学,她怎么也想不到如今的自己会“搬砖”。在她的脑海里,自己的未来应该是脚踩高跟鞋雷厉风行的女强人,或是高档写字楼里拿着高薪的业务骨干。当初为了供小林出国,全家卖掉唯一的房子,小林这6年累积花了200万留学,回国后的就职单位竟然只给开2000元底薪。 (9月6日 《都市快报》)
在公司中的收入的多寡必须也只能有能力的大小来衡量。海归很久以来就作为了“高水平”、“高能力”、“远见识”人才的代名词,被各大小不一的公司以高薪追捧。不少的家庭也以子女出国留学为骄傲,并举全家之力为之奋斗。也就出现了新闻中小林家中卖房支持小林留学的情况。然而新闻中的重点并非此点,而是回国后的小林在单位中只能收到2000元底薪的工资。这也引起的人们对海归贬值的热烈讨论,或是认为国内教育赶超国际,亦或是认为留学无用等等。其实海归贬值的原因很多,也有他的背景,但在笔者看来贬值的重要一点是社会浮躁与盲从情绪的一定缓解。
以前要到国外留学很不容易,多数是公派留学或少数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人才到国外深造,学成归来为国家、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贡献。从而形成了“海归既人才”的误区。单位中有一两个海归也是高端公司的“标配”。人才的好坏与公司发展的好坏息息相关,用人单位也更愿意在茫茫的求职人员中选取多加了一层“出国归来”外衣、在异国文化中增长阅历、冲击大脑思考方式而眼光和阅历要高于一般人的海归。这样特殊网眼捞鱼的方式不仅会漏掉人才也会留下国内成绩本身并不好、规避高考的镀金人员。
就如同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留学归来也不一定是人才归来。去国外留学的确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在不同的人文环境、教学环境的碰撞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像进入一个巨大的宝库,有人拿着珠宝、有人带着金银、有人装满的口袋、有人将背包塞满而也有人只是大睁着双眼就回到了原地。
其实新闻中所谓“200万留学、2000元起薪”的故事,也只是个例。然而就像曾经迷信“海归”一样的浮躁心态,这样的内容、题目也更能抓住人们的眼球。在现今告诉发展的社会中,压力让人们、让社会浮躁,只有摒弃这些浮躁、盲从,让理性回归,才是发展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