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在培训班上课,就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这句话足以形容6岁轩轩的暑期生活。今年刚刚幼儿园毕业的他,还有一个月即将升入小学,没有想到,原本轻松自由的暑假,却成了他最忙碌的“第三学期”。(8月7日《中国新闻网》)
一个刚刚从幼儿园毕业的6岁孩子,在本该自由玩耍的暑假里,却被家长给一口气报了8个课外班,且每周要上18次课,其实只要想一想,笔者就能体会到孩子在整个暑假里的心情该是多么的晦涩与无趣。是家长太过“狠心”,还是哪里出了什么问题?暑假怎么就变成了孩子们的“第三学期”呢?
原因其实不言自明。一方面,家长普遍“争强好胜”,盼儿成才心切,且在众多课外机构的吹嘘与蛊惑之下,谁都相信一个“真理”,就是绝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在相互攀比之下,绝大多数家长们便会自觉形成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共识”,只要别人家孩子报课外班了,自己孩子便也得报,而且不计成本,不顾孩子是否愿意。这是典型的盲从与跟风心理在作祟。
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且分配不均直接导致各个学校之间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并进而导致升学竞争过于“惨烈”,因为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上一所更好一点的小学、初中以及高中。而要想享受到相对优质却并不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便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拼孩子的学习成绩。那么,成绩从何而来?在校一起上课,学的都是一样的知识,若想“拔高”,岂不只有课外班这一条路可走了。这是目前的教育改革还不够彻底与到位带来的后果。
那么,假期疯狂的“报班”真的就能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特长爱好吗?尤其是,“报班”所学真的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在将来稳操胜券?笔者以为未必。因为在历年的中考、高考当中,有太多的“状元”都不是从课外班里走出来的,单凭课外班的强化培训就能够永远保持拔尖成绩的孩子其实在现实中并不多见。
不仅如此,还有一点特别值得家长们注意并引起足够重视,不论是学期还是假期,如果给孩子报班太多,让孩子整日奔波在学习的路上,极易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强烈的腻烦甚至恐惧心理,更为严重的还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以及人品的健康养成。而一旦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再要想提高成绩恐怕便只能是天方夜谭与痴人说梦了。
所以,综合分析之后,笔者以为,与其占用孩子的假期,并试图通过课外班的强化培训来提升学习成绩,倒不如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使之自觉养成该学习的时候必须认真学习,该玩耍的时候必须玩得精彩的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哪怕这个过程会稍显缓慢,但无论如何,都不要把本该属于他们自由支配时间的快乐假期强制变成孩子的“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