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破获特大假记者团伙案,该团伙以曝光问题要挟敲诈数十家企业,连续多年对衡水、沧州、石家庄三市十余县的企业实施敲诈勒索,影响极坏。该案现已侦查完毕,破获敲诈勒索案件38起,涉案金额34万余元,抓获团伙成员22人,已全部移送起诉。(7月6日法制日报)
媒体监督作为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展现了强大的“正能量”。“表哥”式的贪官因为在事故现场忘我一笑,被强大的网友揪出了名手表、名腰带和昂贵眼镜,继而被查落马,让我们看到了网络媒体监督的强大能量。众多媒体、报纸记者深入社会企业一线,发掘新闻线索,监督曝光违规企业,为相关部门深入调查取得一手资料,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种监督力量。
然而,假记者就是看中了记者手里的舆论能量,不惜高价向有关媒体买证,佩戴之后招摇撞骗,“入戏”太深,真假自己都难以辨别了,再敲诈勒索企业获益,可谓一份投入、万分收益。这里面暴露了相关部门、企业和媒体的漏洞,让假记者钻了真空子。环保部门监督企业,查处企业违规排污等行为本是职责所在、天经地义,往往因为“费劲不讨好”缺少主动性;地方政府保护污染企业如保护自己的经济命脉,多方干预下环保监督,环保部门的权限也“鞭长莫及”了;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新闻主播,媒体也可谓五花八门、鱼龙混杂,有些媒体没有发放记者证的权限,也没有新闻播报的强大“功力”,借着“虚名”靠买证营生,倒也到了“无法无天”、难以管理的地步;好多企业不是不知道污染的坏处,也不是没有能力安装运行治污设备,可在巨大的利益和细微的罚款面前,丧失良知,选择污染生产,获取巨额收益,碰到相关部门或者记者的检查、监督,交“毛毛雨”样的罚款,也是不痛不痒,花钱买了平安,倒是这些企业明知污染生产,交了点罚款,居然就理直气壮地继续污染生产了。
假记者钻的就是相关部门监督缺位的空子,环保部门要把治理好环境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真抓真管,严查、曝光企业排污,堵死监管的漏洞;假记者与部分缺失责任的媒体,狼狈为奸,拿着社会信任蝇营狗苟、中饱私囊,堵住媒体不受监管的漏洞,释放媒体自由公证报道的活力;假记者还钻了企业污染生产获大利、破小财的空子,让我们的企业更加有良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坚持可持续发展,避免竭泽而渔。
假记者团伙能够流窜作案,每每获利,“入戏”的恐怕不止是假记者了,把“陶醉酣眠”的污染企业“叫醒”,高效发挥好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任重而道远。
(吴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