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高考正式结束,对于很多k12培训机构而言,这一波考生业务就此结束。但对于另一部分机构,他们的商机才刚刚开始。志愿填报,是940万高考考生结束后的强烈需求,考生需要依次完成估分、查询分数线、填报志愿等环节。(6月14日多知网)
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市场随之兴起,线下志愿填报服务机构遍地开花,线上平台也纷纷抢占市场,借助大数据、“专家”咨询、人工智能等手段,多款高考填报志愿产品进入市场,单价也从2000元到50000元不等。
“百度智能估分系统仅上线1小时,访问量就超过了1800万”,“在去年的高考考后服务期间,iPIN‘完美志愿’的独立用户达394万”,这些数据都表明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即使是动辄上万的高收费,也抵挡不住家长们花钱“买心安”“买未来”的脚步。
但高收费就能换来高质量吗?在一定意义上,大数据提供了全面、大量的数据材料,“专家”提供了流程指导和成功借鉴,为填报志愿打开了快捷方式。但无论是靠数据还是靠“专家”,都有其局限性。
计算机可以进行大量数据整理和计算,但作为共性平台,难以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比如各个高校的录取规则千差万别,每个考生的志向、兴趣、特长更是千差万别,这些差别值得细细琢磨,此外“数据一般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值得商榷。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行业的专门培训和资格认证,不免存在“培训一年、咨询一月”的“临时”专家,挂着丰富经验、成功人士等头衔的“冒牌”专家,连自己的人生都难以规划,何谈帮考生做关于“未来”的规划?在本身局限的情况下,即使大数据和“专家”1+1,其效果也并不等于2。
因此,考生和家长在选择志愿填报咨询服务时,还需认真分辨,切勿过分依赖。志愿填报咨询机构不能只强调高收费,更需提供高质量服务,相关部门要对其进行资格审核,严格把关,以实现行业健康发展。
随着新高考改革全面实施的步伐越来越近,全社会应更重视升学规划和升学知识培训,在衔接考生志愿需求以及职业需求方面做更多有益尝试,实现“育分”到“育人”的转身。
作者:谢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