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一根“指挥棒”改变了中国。40年来,高考伴随着民族的记忆,记载了整个社会的变革;40年来,数以亿计的青年学生通过高考走进了另一种人生。(6月5日中国网)
每年六月,“高考”都是热搜话题,今年正值恢复高考40周年之际,我们不禁回望四十年高考的发展。四十年来,无数人的命运被高考改写,国家拥有的人才结构不断被高考优化。四十年来,各年龄、各阶层对于高考都留下了不同的记忆与看法,但总的来看,高考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不可撼动。
高考具有相对公平性。虽然现在社会各界对高考制度仍有诸多质疑,但不能否认,高考仍是平民学子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最公平的一条路。1977年恢复高考,这是大学第一次不把阶级出身作为录取学生的因素,录取完全根据考试成绩,无数的知识青年在恶劣的条件下想方设法挤上独木桥,期盼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仍有诸多寒门学子希望通过高考走进高等学府,和一线城市的同龄人一样学习更专业的技能与知识,见识更先进的设施,享受更优质的资源。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有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连续大扩招。据统计,1998—2005年间,高考报考人数年均增长11.58%,高考录取人数年均增长23.75%。到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我们正逐步拥有更广泛的教育公平。
高考具有适应时代发展性。总的来看,高考是适应国情的教育产物,高考的制度措施从不是一成不变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指出,要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要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3+3”模式、“三位一体”模式,都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优秀人才的重要改革成果与教育培养模式。四十年只是中国教育史发展中短短的一瞬,但高考发展的四十年,是不断从不足中吸取经验的四十年,是奋力争取更多人享受公平教育的四十年,是知识得到尊重、教育得到最大程度重视的四十年。
高考也许不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但却是最充满希望、最公平直接的方式。高考制度正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一考定终身”的思维模式正被打破,固化思想的应试教育也在逐步改进。高考的改革方向必将朝着适应学生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砥砺前进。
新闻来源:http://news.china.com.cn/2017-06/05/content_40966140.htm
刘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