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安徽曝出的系列教育贪腐案,揭露了教育行政审批这一“隐蔽的腐败高发区”。据统计,去年以来落马的袁文、安徽省教育厅原副厅长杨德林、基础教育处原处长缪富国3名官员,向他们行贿的大学、专科高职、中专、中学等各类学校共有近百所,行贿次数达数百次。(6月7日,新华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其本身也是一种教授育人的过程。然而,教育本是项神圣伟大的工作,教育行政审批也是为了更规范的引导学校发展,却成为滋生教育腐败的土壤。教书育人变得“别有用心,”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在行贿的学校中,不少是专科或高职院校,为了多批招生计划、使学校升格成本科或更名;甚至更有担负着青少年教育任务的高中校长,为了评定上省级示范学校使自己收获名气、收入、政绩,罔顾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向教育官员进行行贿。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师,试问,能教给学生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那些遭遇落马、声泪俱下的教育官员,最初也可能是从受人尊敬的教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位置,手握权力,却不懂感恩;身居要职,却为谋私利;身负重任,却把心思放在了“吃拿卡要”上。金钱的诱惑、权力的增大、私心的膨胀,让他们借自己手中“教育行政审批”之权获取利益。“我本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可是随着职务的升迁、手中权力的增大,朋友圈发生了变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围绕在身边。”作为受贿官员之一的袁文是这样介绍自己贪腐的起点的。这样的教育腐败,是对教育初心的遗忘,是对法律的漠视。思想已经有了松懈,从而使审批腐败颠覆了教育价值。心不坚定,如何前行。
不忘教育初心,方得育人始终。笔者认为,打击教育腐败不仅要从学校公关、官员贪欲入手,更应该建好制度的牢笼,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简政放权,力促行政权力行使更加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莫让“别有用心”成为教育贪腐的借口,莫让教书育人的信念“变了质”。
陈明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