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一些农产品包装上印有二维码,用手机一扫,生产者、产地、投入品使用、产品去向等信息就弹出来,消费者对产品生产各环节的情况一目了然。不少企业都把这个办法当作增加信誉、实现溢价的“一招鲜”。但有不少消费者不买账,“二维码里的信息真实吗?”“二维码真的能追踪农产品的每个足迹吗?”农产品“说”的话,可信度有多少?
(6月4日《人民日报》)
随着农产品溯源地系统的推出,“农产品二维码”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各大超市销售的农产品大多都张贴了“农产品二维码”,市民拿着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其中储存的信息,场地、品种、成分、等级、收获日期、运输途径,做到了一目了然。
按说,有了“农产品二维码”之后,市民可以安心的食用了,舌尖安全也能得到维护了。遗憾的是,记者的调查却发现,对于“农产品二维码”储存的信息,一些市民是持怀疑态度的。市民为何不信任“农产品二维码”信息?
一些专家的解读是:这是诚信的缺失,是一些市民没有做到诚信,不能充分的信任,当然心理也就没有了信任。的确,诚信缺失会是其中的一个问题,如果你心里老是在怀疑别人,即使“农产品二维码”里的信息是完全真实的,你依然会生活在担忧之中。
不过,市民不信任“农产品二维码”信息,却不仅是诚信缺失的问题,还有很多无助和无奈,还有很多难以纾解的困扰。
实施农产品溯源地管理,是确保舌尖安全的需要。可最大的制约是,谁来确保“农产品二维码”信息的真实性?现实生活中,也出现了尴尬的事情。有的时候,执法部门发现了超市销售的农产品存在一定问题。可是,在实施农产品溯源的时候,却发现根本就无法溯源,因为信息里的产地本身就是假的。比如,有问题的农产品来自于污染地区,而显示的地址却是山区,而这个地址所说的山区根本就没有这种农产品。
还有一种情况是,市民拿着张贴有“农产品二维码”的农产品去检验,却发现其中的信息和检验的结果不相符。有的“农产品二维码”里的信息显示为“绿色”、“健康”、“零残留”,而实际上却检测出了农药残留。有的农产品显示“全程生态生产”,实际上却使用了孔雀绿、膨大素等等禁止使用的药品。
让人们信任“农产品二维码”,需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农产品二维码”储存的信息是真实的,确保问题农产品不能进入市场环节,确保“农产品二维码”不能谁想张贴就张贴,其中的内容信息必须经过监管部门严格审核。
“农产品二维码”里的信息为何市民不相信?这值得反思,需要监管部门去伪存真,扫除虚假。
作者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