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代送一个充电宝,3元代取一次快递,5元借一把伞,20元代上一次课,30元悬赏一次期末场外“助攻”(在考场外搜索考试答案)。看着群里不断跳出的悬赏消息,邱泽发了一条:“悬赏周五晚上代课。”3秒之内,有7人同时私信他,表示“接单”,并询问他教室位置、姓名学号等信息。“不得不承认,最初的用户体验很刺激”。(5月5日 中国青年网)
提起悬赏令,总让人联想到神秘、刺激的武侠大片。在古代,悬赏令是官方依法通缉罪该逮捕而在逃的或者被拘留、逮捕后脱逃的犯罪嫌疑人以及从监狱中逃跑的罪犯而制作的法律文书,并附属有奖金为报酬。而如今,悬赏令“应”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过各种“加工”“创意”摇身一变已成各大高校“花钱办事”的代名词。只要将悬赏消息发布到专业平台——QQ悬赏群上,从下单到接单再到完成,可以说一条龙服务“包你满意”。
悬赏群从产生到盛行,甚至受到众多大学生的欢迎,足以证明其还是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在不违背国家法律、学校规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悬赏群对校园的劳动、知识、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一方面给广大学子提供了便利的同时还为家境贫寒的学子给予了赚钱机会。而另一方面在对等交易时也搭建了交流平台,带来了金钱之外的友谊情感。何乐而不为呢?
诚然,一些人利用悬赏群找人代课、替考等将悬赏群用于乱纪,而悬赏后的金钱交易为生活动的各种事“明码标价”,有人担心悬赏群会成为乱纪的温床,金钱交易会将人性功利化、世俗化、金钱化,这些担心都无可厚非。但笔者却认为在“申讨”悬赏群过错的同时是否更应该对人类自身进行反思?人的惰性岂是悬赏群养成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两面性,悬赏群也不例外。不能将悬赏群一棍子打死,应理性思考,如何未雨绸缪,用法纪、道德教育去规避悬赏群带来的不利影响,让它将有益作用发挥到最大效用才是最重要的。
悬赏群本身并无过错,它既不是懒人的“背锅侠”,亦不能成为牟取暴利的工具。如何趋利避害,还需多方探索。
熊小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