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在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大门口,不少游客进门下坡路上必须走过一段密密麻麻的限减速带,由于间距十分狭窄和密集,被路人笑称最牛搓衣板路。这条仅仅几十米的路上装了近百条减速带,堪称“巨型搓衣板”。(5月1日《法制晚报》)
此报道一经发出,网上顿时炸了锅,这条仅有几十米的下坡路被装上近百条减速带,远远看去,像极了“搓衣板”。无独有偶,类似这样的“搓衣板路”并非孤例,在济南市一广场前不足200米道路上也被安装了十条减速带,距离最近的两条减速带仅隔10米;在河南郑州一交叉口,近20米的路面也铺着几块大型钢板,每每车辆经过,都会发出强烈的震动声。无怪有网友戏虐道,“此举究竟是为了减速,还是用来毁车?”“如此过密的减速带到底有何作用?”......在一系列负面舆论的声讨中,这条“巨型搓衣板”无疑显得“劳民又伤财”。
顾名思义,减速带就是安装在公路上用于减速车辆行驶速度的“缓冲带”,其设置的作用就是为了减少交通要道事故发生。但从图片中窥得,这段减速带密密麻麻的设置,很显然是无法通过机动车的,既然无法通行机动车,那又为何费时耗力设置如此之多的减速带,其设计背后的动机不免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不过,早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囿于报道的“不全面”,导致舆论引导有失偏颇。其实,相关责任部门设置百条减速带的初衷,并非是用于减速机动车行使速度,而是出于北方雨雪天气考虑而进行的防滑、防摔设计,虽表面看来有失美观,却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身安全事故发生,平心而论,相关责任部门确实“用心良苦”。但透过现象看本质,然冒着易被诟病的风险,绞尽脑汁却苦无他法的无奈之举实则是在弥补初期规划设计考虑不周而遗留的问题。
眼下,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一些地方正紧锣密鼓的抓项目、搞建设,但观其谋划思路和发展理念,往往是重建设轻规划,重整体轻细节,其结果要么“推倒重来”、浪费钱财,要么“狗尾续貂”、不伦不类。就以上述“巨型搓衣板”为例,若剥掉百余条减速带这层“外衣”,呈45度角却无台阶的陡坡何以让行人正常上下?更不用提遇到雨雪天气。由此可见,项目建设当规划先行,尤其在涉及民生工程建设时,相关责任部门当“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来谋划与考量,否则再用心的补救也不过是在解决“燃眉之急”,稍有不慎就容易引人误解甚至传为笑柄。当然,相关部门要想真正避免规划建设中“少走弯路、不走错路”,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联动方式集民智,汇民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相关责任部门当需在民众的质疑与批评中重新审视问题,莫绕进“后人视今,亦由今人视昔”的怪圈,就此而言,哪怕再用心的事后补救也不如动脑筋提前规划更得民心。故此,唯有让民意共识真正融聚到规划设计里,才能少闹笑话、多传佳绩。
云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