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获得者,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兼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有一个细节让人记忆犹新,2011年,廖俊波初到政和县,这里地处山区,交通闭塞,基础薄弱,发展长期滞后,他用脚步丈量园区,能到现场就不到会场。“能到现场就不到会场”,这就是廖俊波同志的“干事观”。
应该说,开会是谋划工作、推动落实必不可少的方式和手段,领导干部到“会场”并不奇怪,但过犹不及,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时间安排表”上,常常是“会场”占主角,“现场”为配角,一事当头,不是赶赴现场直接参与研究解决问题,而是习惯于“遥控指挥”,“坐镇会场”发号施令,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貌似会议一开,问题就能破解;文件一发,工作就能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教育干部把求真务实体现到干事创业的各个方面,真正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展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在“干成事”上,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正是因为县委书记廖俊波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政和县才取得了2年首次进入全省发展十佳、4年财政总收入从1.6亿元增加到4.9亿元、GDP等重要指标均实现翻番的可喜成绩。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两横一竖一个“干”。会场里面研究决策只是“干”的“序曲”,而非全部。领导干部走出“文山会海”、靠前指挥、现场办公才是推动各项决策落实的“金钥匙”。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学习廖俊波同志的“现场干事观”,能到现场就不到会场,做到情况到一线去了解、问题到一线去解决、工作到一线去推动、任务到一线去落实。
作者:李炳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