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葬、花坛葬、壁葬、海葬、江葬……每到清明临近,有关生态葬的新闻就会多起来。除了宣传绿色生态葬的好处,也总免不了交代一下现状:选择生态葬的人只是极少数。网络调查的结果也是如此,很多网友都认为生态葬好处多多,值得推广,但一具体到自己的选择,纷纷认为时机还不成熟。
其实都是实话。相比于传统墓葬,生态葬节约土地、费用低廉,祭扫方式也更加文明环保,可谓好处多多。正因如此,民政部从2009年就开始推广环保葬,各地也出台各种优惠和补贴措施,鼓励人们选择生态葬。然而时至今日,多地环保葬的比例还不足5%,这说明公众的认同度依然较低,有一股更强大的力量让人们对生态葬说不。
一边是“死不起”的抱怨,一边却是生态葬遇冷,何故?其实并不矛盾。一者,抱怨只是表明对墓地价格攀升的不满,还不至于真的无力承受。所以,在各地选择生态葬的人群中,低收入群体的比例不低;二者,生态葬也不全是优点,对于习惯了到墓前祭扫的人来说,整体体验较差;最后,是否选择生态葬,往往不是由一个人来决定,亲朋好友的接受度也会有很大影响。在“不孝顺”的舆论压力下,为了稳妥起见,从众就是最自然的选择。
传统风俗的每一点改变,都绝非易事,都需要时间的慢慢冲刷。在涉及到死亡的大事上,尤其如此,如何为亲人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如何能更好地寄托哀思,人们从不敢怠慢。正基于此,要想让人们在安葬方式上“尝新”,必须提供足够强大的理由支撑,而不只是宏观抽象的意义宣传。
传统风俗讲究“入土为安”“凭吊有物”,目前有哪些生态葬的方式可以满足这些需求?“骨灰混杂在树下,祭奠的是谁都不知道”,这样的担心多余吗?每一处细节,都关系到人们的选择,而只要有一处不理想,很可能就会被“一票否决”。目前的生态葬,往往着力在节约土地、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却对如何方便亲人祭拜、如何更好地利于观念转变等环节重视不够,给人以“生态葬就是薄葬”的错觉。相反,如果能够更好地将环保与亲情相结合,注重传统习俗与现代理念的衔接,丰富祭扫体验和仪式感,就会让人们相信,生态葬低廉却不低端,不仅利国,而且确实利己。
言传不如身教。60年前老一辈革命家签名倡导火葬,成为中国殡葬改革的里程碑。时至今日,如果有影响力的人能够带头宣传践行,自会形成示范效应,甚至让绿色安葬成为一种时尚。当人们对生态葬有了更多了解时,“生命始于自然也归于自然”的理念,也就自然深入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