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商报的记者采访了建设路街道办事处的一名负责人,请他来讲述工作中最操心的和与居民关系最密切的那些事儿。受访的街道办负责人表示,想多做点事,但资源和条件不具备,很多工作开展起来人手紧张,尤其是缺男同志、高学历的同志。(2月24日《河南商报》)
笔者经常和乡镇、街道的同志们一起聊天交流,听他们述说工作故事,也多少了解些他们工作中的苦辣酸甜。总体来说,基层工作不好干,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的政策能不能落实,落实得怎么样,老百姓买不买账,关键就在这“最后一公里”。我所了解的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是,常常要面对突发事件或紧急任务,需要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会遇到一些复杂矛盾或棘手问题,有时候一个人对应着上面好几个部门的工作,不得不经常加班。一句话:当好基层干部不容易。
当街道办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缺男同志”的时候,“笑”可能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这和男女有什么关系?既然基层缺男同志,那还缺女同志么?基层女同志是不是多了?男同志能干的活儿,女同志干不了么?女人能顶半边天,这不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嘛!请冷静下来,不要急于下结论,不妨问一问:基层男同志哪儿去了?这看上去是个男女比例结构的问题,其实不然,它恰恰反映出基层工作的特点,这说明:一些基层工作岗位由于自身特点,它可能更适合男同志。这一点在近两年的基层工作人员招考中也可以得到印证:一些基层岗位直接标明了“适宜男性报考”,一些基层岗位按照男性、女性两个类别分别招考。这都考虑到了性别因素。事实上,充分考虑岗位、性别的匹配程度,努力做到人岗匹配,这不正是遵照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么?所以,请不要扣什么性别歧视的大帽子。
面对“基层男同志紧缺”的情况,该怎么办?笔者认为,破解难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招考时充分考虑岗位的性别因素,从源头上解决“基层男同志少、男同志不够”的现状。其二,着力增强年轻干部的韧劲和毅力,引导他们敢于面对“苦与累”,多到基层“墩墩苗”。其三,善做工作“加减法”,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争做以一当十的精兵强将。
作者: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