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鸡毛换糖”店能否换出红色“敲糖帮”?
2017-02-23 10:1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2月20日,在桐庐县旧县街道西武山村“鸡毛换糖”店,村民用垃圾换取一些生活用品。“鸡毛换糖”店,“店小二”就是村干部。300个烟蒂兑换打火机一只,50只塑料袋兑换鸡精一包,20个塑料瓶兑换牙膏一支,10节旧电池兑换酱油一包……自从有了这家“鸡毛换糖”店回收生活垃圾,西武山村内垃圾乱扔的现象大大减少了。(2月21日《浙江日报》) 

  “鸡毛换糖”,最早起源于我国浙江省义乌地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经历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鸡毛换糖”对浙江地区经济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认可,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名列浙商十大标志性事件第一位。 

  “鸡毛换糖”店,不仅是“两厢情愿”,更是“两厢情悦”。西武山村用“鸡毛换糖”店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争做文明人,反映了当地干部带着脑子下基层、服务群众创新招,不禁让人拍手叫好。“店小二”身着红衣认真“跑堂”的姿态,村民拿着生活用品喜笑颜开的表情,让大家透过照片看见了一抹“红”、尝到了一丝“甜”。 

  在浙江,鸡毛换糖的人又被称为“敲糖帮”。可以说,“鸡毛换糖”是义乌地区的一种文化,“敲糖帮”则是其文化底蕴的一个“缩影”。这位维持“鸡毛换糖”店正常运转的村干部,即是一位红色“敲糖帮”,不仅让当地老百姓“甜”进了心里,也让其他基层党员干部尝到了“甜”味。 

  细品“甜”味,我们得出三个启示:一要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发掘地方特色,传承民俗文化,做到不丢“老本”;二要集中民智、化解民忧,创新基层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做到不忘“初心”;三要举一反三、激发活力,善用市场力量,深化改革开放,做到不失“良机”。 

  其实,只要我们各级党员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常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百姓情怀,致力于干好事、干实事、干群众欢迎的事真正使民信、促民富、为民乐,实现“鸡毛换糖”价值最大化指日可待,红色“敲糖帮”蔚然成风之期不远。 

    

  作者:文之琳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