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前,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一场“丢书大作战”活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1万本书被“丢”在地铁、航班和顺风车等交通工具上,希望呼吁更多人利用通勤时间“开卷”。3个月过去了,活动主办方新世相后台显示,4008本书仅被捡过1次,只有239本书被捡超过3次。
(2月20日《》北京日报)
去年11月15日,一篇叫做《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的帖子刷爆朋友圈。在“新世相”发起的这个活动中,著名演员黄晓明、徐静蕾、张天爱、张静初、董子健等率先在北上广地铁、航班和顺风车里丢下了贴有活动标志的书籍,并拍下照片,号召更多人参与阅读和分享。3个月过去了,主办方后台显示的数据却让人高兴不起来:4008本书仅被捡过1次,只有239本书被捡超过3次。地铁丢书遭遇“水土不服”说明啥?
首先,国人普遍缺少阅读习惯,这是当下中国一个最基本的国情。也许有人说,欧美国家公共场所捧书阅读的人很多呀,但在中国,无论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还是其他二三线城市,公共场所几乎看不到人看书,即便在专门的城市公共图书馆,也见不到有多少人去看书,《2013~2014中国人阅读指南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仅为4.77本,比日本、犹太人等都少得多,《中国城市阅读指数研究报告》透露,2014年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56本,越来越多的国人闲暇时间热衷于炒股票、打麻将、掼蛋、聚餐、K歌等活动,对读书学习没有兴趣。
其次,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国人与书本产生了隔膜感。无论是路上还是车上,随处都可以看到“低头族”在翻看手机,笔者在长途大巴、动车、地铁、飞机上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几乎所有的乘客都在低头看手机,要么玩游戏,要么上淘宝,要么刷微信,看报纸的都非常罕见,更不要说捧一本书在看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子阅读逐步取代了纸质阅读,尽管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觉得纸质阅读更舒适,但实际生活中,人们大多还是会选择便捷的电子阅读,在网络环境的冲击下,纸质阅读面临着生存危机。报纸、杂志等纷纷停刊、转型,本身就说明国人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再次,地铁、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嘈杂混乱的环境不适合读书。无论是出门旅行还是上班下班,坐在地铁上,从头到尾耳畔都是列车开门、关门、启动、运行发出的声响,乘客进进出出,大声喧哗,坐在地铁上,每一个乘客都必须时刻关注列车运行的状态,留意自己和亲朋财物的安全,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谁能在这样喧闹的环境中安静读书?加之旅行时间碎片化,即便打开书也不能看几页,阅读效率之低可想而知,翻看手机自然成了大多数国人打发零碎时间的首选。
加之活动主办方新世相在地铁上丢的书,也会遇到众口难调的问题。主办方觉得高大上的读物,乘客不一定就买账,尽管主办方请出许多大牌明星参与造势。报道中说,马思纯“丢”了一本《追风筝的人》、王子文“丢”了一本《小王子》,黄晓明“丢”的一本《月亮与六便士》,惟一的记录是当日捡到书的人留言:“哇,捡到黄晓明‘丢’的书好开心,期待明天的活动”。明星参与丢书是为了激发国人看书热情的,谁曾想却演变成一场追星活动,让人好不尴尬!有人在网上晒出书被地铁保洁员当垃圾收走的图片,也有人坦言不记得书最终丢到哪儿了。
种种事实证明,从西方舶来的地铁丢书是一场失败的营销活动,发起者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捡不回国人早已丢失的读书习惯,最终也只能草草收兵。
维扬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