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这个小地方依然延续着“磕头拜年”的风俗习惯。大年初一一大早,所有人都要早早起床,到邻居家去“磕头拜年”。邻居们也会早早打开大门,迎接前来“磕头拜年”的乡亲们。
“磕头拜年”这种形式,最近这几年一直是春节热议话题。很多人都在反对这种形式,认为这是一种陋习遗毒。尤其是年轻人,更不愿意接受这种方式。理由无外乎这样几种:其一,农村道路难行,尤其是春节期间如果有雨雪,就更不好走了。其二,这种形式是陈旧的观念,男儿膝下有黄金,岂能轻易跪拜。其三,这种形式有点脏,在跪下磕头的时候,弄脏了衣裤。
以上几种说法,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而实际上也是看问题过于片面。 “磕头拜年”,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极具民族个性,流传范围广、时间久,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者。沿袭“磕头拜年”的方式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最为关键的是,“磕头拜年”的形式,是村民之间增加情感,化解矛盾的最好载体。
在农村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小的事情发生纠纷。谁家的鸡鸭吃了谁家的庄稼,谁家的房屋影响了谁家的采光,谁家的儿子醉酒说错了话,就在村民之间产生了隔阂,从而结下了仇恨疙瘩。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原本不该种下仇恨的种子。而发生不愉快的小事情之后,人们又往往碍于情面,不愿意承认错误。到了春节需要“磕头拜年”的时候,就是最好化解恩怨的机会。
大家平时所有的矛盾,都会因为“磕头拜年”的形式存在,而找到了一个纾解紧张局面的“台阶”,你到我家磕个头,我到你家拜个年。不需要任何言语,不需要任何道歉,不需要任何解释,一切都在不言中,所有恩怨情仇就这样化解了。笔者就居住在小村庄里,我们这个小村庄一直有“磕头拜年”的习俗,我们村里很多村民就是这样在“磕头拜年”中让恩怨情仇随风而去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磕头拜年”还是和谐社会、治安改变的好载体。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拜年习俗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也生出了新的色彩。从电话、短信拜年到彩信拜年,再到微信拜年,科技进步带来了拜年的新方式。但是“磕头拜年”的实际作用却是无法取代的。晚辈见到长辈叩头施礼,说吉祥话;同辈亲友相遇,也要相互道一声“新年好”。与放爆竹、穿新衣、吃饺子这些习俗不同,拜年不仅是一项家庭活动,还是一项社交活动,维系着家族、邻里之间的感情。“磕头拜年”不是陋习遗毒是文化传承。
作者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