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 创新向未来 > 正文
守好“老地名”,留住“思乡愁”
2022-09-27 09:20:00  

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强调,要把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放在更重要位置,深入研究中国行政区划设置历史经验,稳慎对待行政区划更名,不随意更改老地名。

随着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新地名产生,同时有许多老地名不断消亡。据民政部统计,近30年来,我国就有6万多个乡镇名称和40多万个村名称被废弃。这些老地名消失的原因,既与基层行政区划和建制村调整有关,也与城市拆迁、功能改变有关,还与命名、更名不规范有关。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往往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名,蕴藏着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也是地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表现。那些家喻户晓的老地名,不仅是地理信息标志,更是历史人文记忆。今年4月,江苏省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保护管控机制。保护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区街巷、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一些地方轻易乱改地名,导致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地名消失,对地名文化传承造成了很大损害。在充分尊重民意,遵循地名命名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带有生僻字等确有更名必要的地名可以改。对那些承载着民情风俗、历史掌故和地域特色等文化内涵的老地名,能保留的要给予保留,不能保留的要尽量通过其他形式变通保留。

这番中央深改委明确要求“稳慎更名”,传递出积极的信号,一方面地方要约束好更名行为,另一方面要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提高对传统地名的重视程度,深入挖掘老地名的文化内涵,把老地名作为地方文化名片好好擦亮,展现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提升城市形象。为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地名撑起“保护伞”,对已经注销或消失的富有文化底蕴、内涵丰富的老地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重新启用或派生、移植使用。

一个地名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也寄托着老百姓的乡愁。老地名是地方发展的历史脉络,做好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