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网评大赛 > 作品列表 > 正文
让社会事业夯实“幸福之城”根基
2018-09-29 17:15:00  作者:  段红波

  如果说经济建设是地方发展的根本,那么社会事业就是地方和谐的根基。40年间,改革开放带来的民生红利在海安尽情释放,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连连攀升。如今,海安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7.3%、97.7%,居南通首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镇村覆盖率达100%;219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建成;高考高分段人数、本一本二达线率、双一流名校录取人数等各项指标在省市一路领跑,“产业高地、幸福之城”的发展成果处处彰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病靠扛,大病看天”是百姓看病的真实写照。眼下,海安已形成市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机制,226个医疗卫生网点遍布城乡,家庭医生成为百姓健康的“守门人”。接下来,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健全制度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巩固基本药物制度,降低患者购药成本;完善医联体制度,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使更多的基层群众享受专家的同质服务,让百姓不仅“病有所医”,更能“病有良医”。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道出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文化艺术中心、奥体中心等处成为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江淮文化园、523文化产业园、慧源文化广场等文化产业聚集点宛如明珠洒落,文化馨香满城流溢。那么,文化如何叩开百姓“心门”?沉下身子是关键。尤应深入百姓田间地头、家前屋后,常态化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送讲座,举办农民艺术节,让文化接地气、入民心,真正将“阳春白雪”变为群众喜闻乐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越来越多的家庭来说,把子女培养成才,就是最大的民生。作为闻名遐迩的教育之乡,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心血浇灌使海安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崇文尚教,社会各界尊师重教,教职员工潜心从教的良好局面。如何让莘莘学子既能“有学上”,更能“上好学”?保障体系是核心。要加快构建全方位的入学保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贫困学生入学资助政策,高位普及基础教育,控辍保学;高标准建设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坚持质量立教,壮大优质师资队伍,巩固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如此细细打磨,“教育之乡”的名片才能越发熠熠生辉。

  新时代、新征程,人有普保、劳有应获、学有良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事业未有穷期。回首来时路,郁郁满芳华,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上,海安意气风发,我们有理由相信,海安会更奋力地策马扬鞭,不断夯实“幸福之城”的根基,为百姓安居乐业撑起一片朗朗晴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