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让视障人群便捷使用互联网
2024-05-27 12:59:00  来源:光明日报  
1
听新闻

登录银行账号,总被要求进行人脸识别,对准镜头眨眼方可通过;登录App,读屏软件无法提取有效内容,只能响起“滴滴滴”的噪声……近日,有媒体关注到视障人群使用互联网时所遇到的困难,并为解决问题探讨相关路径。

对视障人群来说,穿梭于互联网世界更像一场冒险,每一次成功的登录和下单购物都是颇为不易的经历。中国残联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8500万残疾人口,其中视障者人数超过1700万。在互联网经济十分发达的今天,实现数字化强烈依赖人的视觉体验,而视障人群难以“看见”,时时面临上网困境和生活挑战。

与常人一样,视障人群也有着强烈的互联网使用需求,包括社交、出行、网购等。在读屏软件和周围人的帮助下,他们往往能够开始接触并使用互联网,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遭遇了诸多视觉“关卡”,如找不到正确的按键、无法输入验证码等。根据《中国互联网视障用户基本情况报告》的统计,66%的视障者认为当下的互联网信息无障碍“水平一般”,20%的视障者认为“水平不太高”。

过去,我们强调公共空间的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如修盲道、去台阶、设置盲文按钮等。但今天,如何普及网络无障碍意识,让视障人士充分参与数字化交互和实践,帮助他们铺设一条“互联网盲道”,成为大众共享数字发展红利的前提。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到了“互联网盲道”的修建中。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内容无障碍可访问性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水平评测体系》等政策文件的落地实施,我国有超370家网站和App已经完成无障碍改造并通过测评。一些现实障碍正在慢慢消除,互联网生活变得更有温度、更富人情。

那么,在“互联网盲道”的建设过程中,哪些问题值得注意?信息无障碍的“关怀模式”,要传递什么样的观念与价值?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逐步改掉“想当然”的设计。信息无障碍的设计,核心在于了解视障人群的基本使用习惯,设身处地为他们打通使用过程中的堵点、卡点。而“无法感同身受”,往往成为互联网工程师和设计者的“软肋”。例如,网页上的图片无法朗读怎么办?进行人脸识别时,视障人群无法在镜头前眨眼睛怎么办?验证码的声音提示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细致入微的“互联网盲道”设计,往往需要技术人员与视障人群密切互动,需要参与者“蒙上眼睛”,以切身的感受对产品进行测试、反馈、调整,从而发现卡点、疏通堵点。

“互联网盲道”的建设,往往是科技、公益和人文的多重碰撞,需要互联网企业增加一些人性化和公益性的尝试。很多计算机工程师表示,实现互联网“适盲”改造并不难,但由于企业会更重收益,过于考虑成本与预期回报的关系,往往无视或推迟“适盲”改造。在实际操作中,“适盲”改造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既涉及公司的调整审批、技术分工、生产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权衡,又涉及工程师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挖掘与发挥。此外,每个互联网公司的发展阶段不同,也决定了“适盲”改造的进度无法统一拉平。

信息无障碍的推行,终究需要我们将视障人群纳入“常规用户”序列,将他们的需求与非视障人群的需求同等看待,并在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上做到一视同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语音和AI辅助技术不断完善,这些进步都为“互联网盲道”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借助AI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和情境感知等技术,许多互联网平台开启了无障碍设计的优化升级。如利用AI助力视障人群识别照片内容,实时语音导航指引视障人群步行,或在他们看电影时给予辅助解释,这些都证明了AI功效让无障碍优化得以更快捷、更广泛地推行。

有爱无“碍”,才能让生活更出彩。随着互联网深度渗透工作生活,关注视障人群的使用需求,加快修建“互联网盲道”,为他们构建通往互联网世界的桥梁,当是全社会共享数字红利的题中应有之义。(孙萍)

标签:
责编:孔婧
下一篇